几十个乌军士兵,举着白旗走出来,说的第一句话,不是求饶。是:“不是我们不想守,是

阿皮历史库 2025-11-18 10:50:22

几十个乌军士兵,举着白旗走出来,说的第一句话,不是求饶。是:“不是我们不想守,是没人管我们了。”     2025年11月,顿巴斯腹地的红军城方向,25名乌军士兵举着白旗走出阵地投降。     这25名乌军士兵隶属于乌军第38海军陆战旅,从8月初进驻红军城到11月投降,坚守了近三个半月。     这段时间里,他们的处境越来越艰难,弹药越打越少,最后连基本的生存保障都成了问题。     食物耗尽后只能挖野菜充饥,饮用水得从泥泞的战壕里收集,重伤员因为没有医药,只能在痛苦中熬着。     更要命的是,他们中的很多人只接受了两周的基础训练就被仓促派上战场,既没有协同作战的经验,也没准备好应对长期围困的物资。     俄军通过截获的无线电通话察觉到他们的绝望后,就用无人机投放劝降传单,给了这些走投无路的士兵一条生路。     投降的时候,队伍里还有被担架抬着的重伤员,看得出来,他们是真的撑不下去了。     乌克兰总统和武装部队总司令在战略上存在分歧,泽连斯基坚持要向顿巴斯发起反攻,以此争取西方更多援助,而总司令却直言“没有足够坦克和炮弹,进攻就是让士兵去送死”。     高层的公开对峙直接导致前线指挥混乱,增援和补给迟迟不到位。     更离谱的是,有些部队在关键时刻根本不服从调度,比如乌军第32旅,在俄军全面进攻红军城的时候,既不汇报也不沟通,直接撤离了阵地,导致俄军迅速接管相关区域,切断了其他部队的突围通道。     前线士兵就成了这种指挥混乱的受害者,被派到危险的阵地,却得不到应有的支援,最后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其次,“没人管”也反映了乌军后勤补给的彻底崩溃。     俄军对乌克兰后方的能源设施和运输线进行了持续打击,发电厂、变电站、铁路枢纽成了重点目标,导致乌克兰全国电力供应多次陷入瘫痪,电气化铁路没法运行,军工厂也被迫停工。     没有电力,物资运输成了大难题,西方援助的武器装备和弹药运不进来,就算运到了边境,也因为铁路瘫痪而滞留。     红军城的乌军守军只能依靠无人机零星空投物资维持生存,这点物资对于被围困的部队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     士兵们分到的子弹越来越少,医疗耗材只够维持几天,伤员没法及时转运,死亡率大幅上升,这种情况下,坚守确实成了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俄军这边能顺利完成合围,除了战术得当,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兵力和火力上的绝对优势。     根据多方报道,红军城方向的俄军兵力达到了4万人左右,而乌军守军还不到6000人,兵力悬殊高达8比1。     俄军不仅人多,装备也更充足,数百辆坦克、装甲车配合着每天数千枚的航空炸弹,对乌军阵地形成了持续压制。     他们还把大部队化整为零,编成2到3人的突击小组,在无人机和迫击炮的掩护下进行渗透,一点点压缩乌军的控制区域。     这种“以多打少”加“精准打击”的组合,让乌军的防御体系逐渐崩溃,最后只能被合围。     红军城的易手,对整个俄乌战局的影响不小。     对俄军来说,拿下这座交通枢纽,不仅切断了乌军顿涅茨克军事集群的补给走廊,还为后续向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推进铺平了道路,距离控制整个顿巴斯地区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而对乌军来说,红军城的失守意味着东部防线出现了巨大缺口,周边的卫星城防线也全面崩溃,后续很难再组织起有效的防御。     更严峻的是,这场失利可能会动摇西方对乌克兰的援助信心,要是援助进一步减少,乌军的处境只会更艰难。

0 阅读:74

猜你喜欢

阿皮历史库

阿皮历史库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