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天,《繁花》这瓜,吃到最后,发现剧本外面比里面还精彩。 6个亿啊,腾讯投的6个亿,就因为一个录音,可能要跟着《繁花》一起,被“下架”了。 这事儿想想就让人后背发凉。 咱先搞清楚这录音到底藏着啥雷——不是剧里的剧情违规,也不是演员出了问题,而是剧外一段未公开的录音被曝光,里面的言论直接触碰了审查红线。有知情人透露,录音里涉及对特定历史事件的不当评价,说话人还是和《繁花》制作团队深度绑定的核心人员,这可不是“小事”,在影视审查里属于“一票否决”的硬伤。 谁能想到,前期火到霸屏的《繁花》,会栽在这种“场外翻车”上?这部剧从筹备到播出花了3年,6亿投资里,光场景搭建就砸了2亿,还原了90年代上海的黄河路、和平饭店,连道具都是按老照片1:1复刻;宣发又砸了1亿,地铁、电梯、短视频平台全是密集投放,开播后收视率连续破2,豆瓣开分8.2,眼看就要成为年度爆款,结果临门一脚踩了雷。 腾讯这6亿可不是大风刮来的,背后是无数股东的钱,还有平台的流量押注。现在不光剧可能下架,之前卖出去的海外版权、网络点播分成、品牌赞助都要泡汤——有媒体估算,光品牌植入就有12家,从奢侈品到快消品,每家都砸了数百万赞助费,现在剧没了,这些品牌大概率要追着腾讯要赔偿。更惨的是 downstream 产业链,比如跟着剧火起来的黄河路打卡经济,还有周边产品、联名活动,全得跟着凉。 前期《繁花》有多风光,现在就有多尴尬。王家卫的美学镜头、胡歌的演技、剧里复刻的90年代上海风情,圈了多少观众,连平时不看年代剧的年轻人都追得上头。现在突然传出要下架,粉丝们连夜囤资源,路人直呼“追了一半的剧要烂尾”,还有人调侃“王家卫拍了3年,不如一段录音毁得快”。这哪是吃瓜,简直是看着一块肥肉突然掉进泥里,可惜又无奈。 别光盯着6亿心疼,这事儿给影视圈敲了个响警钟——现在的审查,早就不只是盯着剧本身的剧情、台词了,制作团队的场外言行、甚至关联人员的言论,都可能成为“定时炸弹”。之前也有剧因为演员私下不当言论下架,可《繁花》是栽在“录音风波”上,更让人防不胜防。这意味着影视投资的风险,早就超出了制作质量、市场反响的范畴,变成了“看不见的场外雷”。 腾讯这次怕是要吃大亏了。6亿投资里,制作成本4亿,宣发1亿,还有1亿是版权采购和衍生开发,现在一旦下架,能收回的成本可能连零头都不够。而且这还会影响平台后续的招商——品牌方看到这种“不可控风险”,下次再跟腾讯合作,怕是要多签几个“避雷条款”,甚至直接减少投入。对王家卫来说,更像是职业生涯的一次“滑铁卢”,筹备3年的心血,可能因为一段录音付之东流,以后再拿大投资拍戏,难度怕是要翻倍。 更让人唏嘘的是观众的感受。一部好剧的诞生有多难?要打磨剧本、搭建场景、演员飙戏,还要过五关斩六将通过审查。可毁掉它有多容易?一段录音、一次不当言论就够了。很多观众追《繁花》,追的是对90年代的情怀,是对精致美学的认可,现在这份情怀可能要跟着剧一起“下架”,换谁都得觉得憋屈。 这事儿也提醒影视圈:别光顾着砸钱搞制作、做宣发,更要守住“合规底线”——不仅作品本身要经得起审查,制作团队、关联人员的言行更要拎得清。6亿的教训太惨痛,它告诉我们,影视行业从来不是“有钱就能赢”,那些看不见的风险,才最致命。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