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在天涯海角的某个角落,遇见带着口音的东北人时,或许很难想象,他们背井离乡,跨越五湖四海,甚至远渡重洋奔赴世界各地,内心有着怎样的纠结与不舍。毕竟,故乡的黑土地,有着他们的根,有着他们的童年回忆,有着割舍不下的亲情与乡情。谁愿意离开那片生养自己的土地呢?每一个远走他乡的东北人,背后都藏着无奈与心酸。他们的爽朗笑声,不过是生活的伪装,在这笑声背后,是对故乡的思念,是打拼的疲惫,是不为人知的泪水与委屈。 曾经的东北,宛如一颗在东方闪耀的明珠。回溯到1945年,那时候东北的人均GDP就已经达到了350美元,而同一时期的德国也才450美元。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东北凭借着发达的工业体系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了中国乃至亚洲的工业重镇。那高耸的烟囱、繁忙的工厂、穿梭的火车,都是东北辉煌的象征。 然而,时光流转,在国家建设与发展的征程中,东北却像是一座被过度开采的宝藏之地。石油,那大地深处的黑色血液,被源源不断地抽出,输送到祖国的四面八方;矿产,那深埋地下的珍贵财富,被不断挖掘,为国家的工业建设添砖加瓦;木材,那森林中的绿色精灵,被持续砍伐,支撑起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东北,就像一位无私的母亲,将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国家。 但过度的索取也让这片土地不堪重负。资源逐渐枯竭,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曾经繁荣的工业城市逐渐失去了往日的生机与活力。辉煌如过眼云烟般渐渐黯淡,如今的东北,甚至被一些人贴上了“中国最穷”的标签。可他们不知道,在这标签背后,是东北为国家建设做出的巨大牺牲,是东北人民几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奉献与担当。这份奉献,不该被历史遗忘;这份担当,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敬重与铭记。
多少有点意难平吧
【1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