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为什么对中国资本收购德企表现出明显抵触? 德国并非单纯“怨”收购本身,而是借“中国收购”话题把技术焦虑、市场失衡、基础设施安全与选票需求打包成“去风险”叙事。真正的问题是: - 本土成本高企、数字化滞后、劳动力短缺等结构性矛盾短期无解; - 通过“政治化”中资并购,既可在欧盟层面争取更多产业补贴,又能拖延国内深层改革。 因此,“自己不改变”却埋怨中国,本质上是把资本流入当成“政治出气筒”,而非真正解决产业竞争力下滑的抓手。 核心动因并非简单的“民族情绪”,而是多重结构性焦虑叠加“政治化”的结果,可归纳为四点: 1. 技术链主地位焦虑 - 德国“隐形冠军”靠高细分技术吃饭,最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 政府与企业界普遍认为,中资并购+合资的“路径”是先参股、再技术转移,最终把高利润环节搬回中国,德国只保留低利润制造或品牌空壳。 - 典型如美的收购库卡后,德国政界担心“德国工业4.0皇冠上的宝石”被搬空,虽然库卡仍保持独立运营,但柏林仍加速收紧《对外贸易条例》,把“关键技术”审查线从25%股权降到10%,甚至个别领域“零门槛”。 2. 产业生态“单向开放”失衡 - 德国对华敞开收购大门,但德企在华却遭遇合资股比上限、强制技术转让、数据出境审批等门槛;官方统计,德企在华并购成功率不足三成。 - 这种“你能买我,我不能买你”的落差被德国经济部长概括为“祭坛上的单方面开放”,政客利用“对等”诉求转移国内成本压力。 3. 基础设施与供应链“安全化” - 2022年起德国把能源、电信、港口、电网全部划入“关键基础设施”,任何中资入股都被默认需要“深度审查”。 - 中国国家电网通过意大利CDP Reti间接参股德国天然气输配公司OGE,被经济部以“可能影响公共秩序与安全”为由启动历史上罕见的“二次审查”。 - 柏林还把“学术合作+供应链尽职调查”泛安全化,连普通科研项目和零部件采购都要逐项报备,形成“草木皆兵”的氛围。 4. 政治“外溢效应”与选票逻辑 - 德国对华贸易额高达2530亿欧元,但制造业岗位流失、能源账单暴涨让选民怨气上升,政客需要“外部替罪羊”凝聚共识。 - 2025年联邦议院选举前,各党竞相提出“中国条款”:设立跨党派投资审查委员会、对每笔涉华交易举行听证会,借“中国威胁”掩盖自身改革迟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