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一位女生来袁隆平的水稻研究所面试,作为面试官的袁隆平看了她完美的履历后拒绝了她,没成想,这位女生后来成为了他的儿媳妇。 2023 年湖南杂交水稻试验田,段美娟捧着密封袋里的稻种,指尖轻轻摩挲。 这是袁隆平 2017 年培育的 “超优千号” 原种,她要带着团队完成新一轮试种。 风吹过金黄的稻浪,她想起 1997 年那场面试,袁隆平的话又在耳边响起。 那时袁隆平已因培育出杂交水稻,让中国水稻亩产突破千斤,获过国家最高科技奖。 1997 年段美娟来面试时,他刚启动 “超级杂交稻” 研究,每天泡在田里选种。 “姑娘,我搞了一辈子水稻,下田的苦不是履历能写的。” 他看着段美娟的简历说。 段美娟却答:“您 1964 年顶着饥荒找稻种,我这点苦算什么?”这句话让袁隆平愣了,他没料到这个年轻姑娘,竟熟悉自己的科研历程。 段美娟签下五年协议后,被分到袁定阳的团队。 袁定阳那时正跟着父亲,研究 “共转化法”,这是袁隆平规划的转基因水稻方向。 1973 年袁隆平成功培育 “三系法” 杂交水稻,此刻正攻坚 “分子育种” 新领域。 段美娟第一次下田,就跟着袁定阳去了海南南红农场 —— 袁隆平早年的 “试验基地”。 那里还留着袁隆平当年住过的茅草屋,墙上写着 “誓让稻穗比人高”。 袁定阳带段美娟看的第一块田,是袁隆平 1986 年发现 “光敏核不育系” 的地方。 “我爸当年在这守了三个月,每天记录稻穗开花时间。” 袁定阳指着田埂说。 段美娟听着,蹲下身仔细观察稻穗,笔记本上记满数据,像极了年轻时的袁隆平。 有次暴雨冲毁田埂,他们跟着袁隆平一起扛沙袋,袁隆平说:“稻种比啥都金贵。” 那天段美娟看到,70 岁的袁隆平摔在泥里,第一反应是护住怀里的稻种样本。 1999 年,他们的团队在 “共转化法” 上有了突破,这是袁隆平转基因研究的关键一步。 庆功宴上,袁隆平拿着酒杯走到段美娟面前:“你比我当年还能扛,定阳没看错人。” 那时段美娟和袁定阳已暗生情愫,却都没说破,只在科研上更默契。 2000 年,袁隆平的超级杂交稻亩产突破 700 公斤,他们就在这年成了家。 婚礼上,袁隆平没讲大道理,只赠了句话:“搞水稻,要对得起脚下的土地。” 婚后,段美娟跟着袁定阳,参与袁隆平主持的 “超级稻三期” 攻关项目。 2011 年,项目亩产突破 900 公斤,袁隆平抱着稻穗笑出了声,段美娟在旁记录数据。 “我 1960 年看到饿肚子的人,就发誓要让稻穗长饱。” 袁隆平跟他们聊起往事。 段美娟听着,更坚定了研究抗逆性水稻的决心 —— 要让稻种在贫瘠土地也能高产。 她的研究成果,后来在云南干旱地区推广,亩产仍能稳定在 600 公斤以上。 2019 年,袁隆平启动 “耐盐碱水稻” 研究,那时他已 89 岁,仍每天去田里。 段美娟和袁定阳陪着他,在青岛的盐碱地试种,袁隆平手把手教他们选种。 “这稻种能让海边的荒滩变粮仓,比啥都重要。” 袁隆平的眼里满是期待。 可惜他没能看到成果,2021 年离世时,手里还攥着耐盐碱稻种的检测报告。 如今,段美娟和袁定阳接过了所有研究项目。 2023 年,他们培育的耐盐碱水稻亩产突破 500 公斤,完成了袁隆平的遗愿。 试验田里,年轻研究员跟着段美娟学选种,她常讲袁隆平的故事:“1979 年,袁先生带着杂交稻去美国,让世界知道中国水稻。” 办公室的墙上,挂着袁隆平的手书 “禾下乘凉梦”,旁边是段美娟和袁定阳的研究笔记。 风吹过稻田,稻浪翻滚,像在诉说着三代科研人的坚守 —— 从袁隆平的开创,到他们的传承,从未停下脚步。 信息来源:《追忆袁隆平丨儿子袁定阳:小时候,对父亲既有陌生感,又有崇敬感 》湖南日报 2022-05-22 09: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