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前驻华大使垂秀夫突然发声了。 据多家日媒提到,他提醒别走极端,先把经贸这根

云景史实记 2025-11-17 17:07:44

日本前驻华大使垂秀夫突然发声了。 据多家日媒提到,他提醒别走极端,先把经贸这根主线拎稳。我同意这个判断,先把饭碗守住,别把日常生意折腾砸了。 说白了,他点透了中日之间剪不断的产业羁绊,放在发动机领域尤其有说服力,毕竟现在的局面跟几十年前比,简直是来了个180度大转弯。 咱先说说几十年前的光景,那时候提起发动机,谁不得高看日本一眼?当时中国的汽车工业刚起步,手里根本没拿得出手的发动机技术,好多自主品牌想造辆车,连颗靠谱的 "心脏" 都没有。 这时候三菱站出来了,成了不少中国车企的 "救命稻草"。1997 年沈阳航天三菱成立后,生产的 4G6 系列发动机简直成了香饽饽,长城、比亚迪、吉利这些现在的大厂,早年的车型几乎都靠三菱发动机撑场面。 就说比亚迪 F3 吧,装上东安三菱的 1.5 升发动机后,当年就卖爆了,年销量突破五万辆,那可是自主品牌轿车的第一个销售奇迹。 那时候的日本车企多牛气啊,三菱光靠卖发动机就能在中国赚得盆满钵满,压根不愁销路,毕竟咱自己造不出来,只能仰人鼻息。 可谁能想到,风水轮流转,现在的局面彻底反过来了。日本的军工巨头川崎重工,竟然从中国奇瑞大批量买发动机! 这事始于 2013 年,一开始日本人还挺谨慎,就订了 7000 台,结果用着顺手,订单越下越大,到 2021 年累计采购量直接超过 30 万台。 川崎重工那可是出了名的挑剔,能看得上奇瑞的发动机,靠的绝对是真本事。这款 SQR372 发动机是 0.8L 的小排量机型,虽然动力不算强,但油耗低、成本省,正好填补了日本市场的空白。 日本的本田、丰田都忙着搞大排量高端机型,没人愿意做这种利润薄的小排量产品,奇瑞这一下就抓住了机会。 更让人振奋的是,现在中国的发动机不光能满足日本的中低端需求,高端领域也能跟他们掰掰手腕了。 2025 年有消息说,日本多家车企要大规模采购奇瑞的鲲鹏发动机,这款 1.6TGDI 机型最大功率 145kW,峰值扭矩 290N・m,比本田的地球梦 1.5T 发动机还厉害,热效率更是突破了 48%,烧同样多的油能多跑 120 公里。 关键是成本还低,比日本同排量机型便宜 18%,一辆车装上去能省 1.2 万元,要是年销百万台,能帮日本车企省上百亿元。 这时候的日本车企哪还端着架子?2025 年要实施全球最严的排放法规,自己研发新发动机得投几百亿日元,不如直接买奇瑞现成的,又省钱又省心。 你再看看当年的 "技术奶爸" 三菱,现在的日子有多不好过。2025 年 7 月,三菱宣布终止和沈阳航天三菱的合资合作,彻底退出了中国的发动机业务。 想当年,国内每 10 辆自主品牌车就有 4 辆装着三菱发动机,可现在呢? 中国车企早就不依赖它了。比亚迪搞出了热效率 40% 的骁云发动机,奇瑞的 ACTECO 系列发动机拿到了欧盟、北美的排放认证,长安的蓝鲸发动机能连续运行 210 小时打破吉尼斯纪录,这些国产发动机的参数和可靠性,早就追上甚至超过了当年的三菱。 三菱自己跟不上趟,电动化转型慢,产品九年不换代,最后只能黯然离场,2024 年沈阳航天三菱营收才 13.39 亿元,还亏了 6252 万元,这跟头摔得着实不轻。 有人可能会说,不就是发动机吗?断了合作不行吗?这话可太天真了,中日经贸这根线早就拧成了一股绳,谁也离不开谁。 2024 年中日贸易额还有 3180 亿美元,虽说日本不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了,但这么大的体量,涉及的都是实实在在的生意和饭碗。 日本经济学家早就算过账,要是中国游客少了,日本一年得损失上千亿人民币,更别说经贸往来断了会有多大影响。现在中日在发动机领域的合作,早就不是谁求谁的关系,而是真真切切的互补。 日本有高端制造的经验和专利积累,2010 到 2023 年申请了 7 万多项发动机专利,中国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和成本优势,能把技术变成性价比高的产品。 就像川崎重工买奇瑞发动机,日本车企省了研发钱,能专心搞电动化;中国车企赚了钱,能投更多钱搞研发,这不就是双赢吗? 垂秀夫说别把经贸主线搞砸了,真是说到了根子上。几十年前咱们靠日本发动机起步,现在咱们的发动机反过来供日本使用,这 180 度的大转弯,说明两国的产业早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 折腾经贸就是折腾自己的饭碗,日本车企需要中国的高性价比发动机,中国企业需要日本的市场和技术经验,普通老百姓需要稳定的工作和实惠的产品,这些都离不开经贸这条主线。 所以说,那些喊着要走极端的声音,根本没考虑实际情况。发动机领域的变化就摆在这儿,从当年的 "造不如买" 到现在的 "反向输出",从三菱的垄断到奇瑞的逆袭,这背后是两国产业的深度融合。

0 阅读:1
云景史实记

云景史实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