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几位朋友一起聊了垂直整合,我发现,国内的龙头企业都在加速做垂直整合在全球制造体系中,“垂直整合”常被误解为规模越大、业务越多越好。但真正的制造业领导者——无论是西门子、施耐德、SKF、卡特彼勒,还是苹果——都证明了一点:垂直整合的本质是掌控那些决定企业不确定性的能力。哪些技术必须自控、哪些环节必须稳定、哪些关键能力必须沉淀在组织内部,这是企业治理结构的核心问题,而不是简单的成本计算。今天我们看到中国企业正在快速走向更高的垂直整合,其趋势不仅成立,而且背后的动力具有结构性意义。这不是“向欧美日看齐”,而是中国自身的产业阶段、市场规模和竞争结构塑造出的必然路径。第一,整合来自早期供应链的不稳定性,而非盲目做大。中国许多新兴行业在发展初期并没有成熟完善的上游体系。关键零部件质量波动、交付不可控、技术跟不上迭代速度,使得企业只有“向上游走”才能保证产品可靠性。大疆自研电机、飞控、光学模组;比亚迪从电池、电机电控做到 IGBT、SiC 工艺;宁德时代推动制造装备的自研化;海康威视在图像传感器、镜头、算法到整机全部自控。这些并不是企业“愿意做更多”,而是产业发展的阶段性决定的:在供应链不稳定的情况下,垂直整合是质量与速度的唯一保险机制。第二,中国企业的整合速度极快,是由“需求密度+迭代速度”共同倒逼的。与欧美成熟市场不同,中国的需求规模巨大、变化快、竞争激烈,产品生命周期往往被压缩到传统产业的三分之一。快速迭代意味着任何一个关键部件的延迟都会成为瓶颈,因此企业必须掌控核心节点,甚至掌控制造装备——这在产业经济学上被称为“迭代驱动型整合”。例如:电动车企业为了缩短开发周期,自建工装夹具、算法平台、自研电控;电池企业为了提升良率,自研涂布、叠片、检测设备;机器人企业为了保证一致性,自制减速机、控制器、伺服链路。这是一种典型的“高频需求—高频迭代—高频优化”的路径,其整合速度不是日本模式、也不是德国模式,而是中国市场竞争结构压出来的。第三,中国企业的整合具有“反向扩张”特征——从应用场景反推核心技术体系,而非从技术向下游延伸。这点非常关键,也最能体现中国特色产业逻辑。传统制造强国通常是“技术—部件—系统—产品”的由上而下扩张路径。但中国企业常常反其道而行:先在终端产品中找到巨大需求,再从应用场景倒推到核心部件、材料、工艺乃至制造装备。大疆从无人机倒推到电机、电调、精密加工平台;比亚迪从整车倒推到电芯、电控、半导体材料;专精特新企业从细小场景倒推出一整套工艺链与设备链。这是一种“需求牵引型—能力回溯式”的整合方式,背后是中国超大的市场容量与极快的反馈机制。第四,中国企业的垂直整合不是简单做大,而是不断“重划边界”。当产业链成熟后,龙头企业会逐步把非关键能力外包,将资源集中在决定产品性能的部分。这种“动态整合”模式比传统欧美日的“静态整合”更具灵活性。它体现了一个产业经济学事实:企业最关键的能力不是规模,而是能力边界的选择。中国头部制造企业正在加速走向更高程度的垂直整合,这是一个明确、真实且具有结构性意义的趋势。但更重要的是,中国的整合模式与欧美日不同,不是稳态工业体系中的渐进式整合,而是在高速演化时期形成的“高速迭代—能力回收—技术自控”的动态整合模型。它不是模仿,而是时代环境、产业阶段和竞争机制共同塑造的结果。
昨天和几位朋友一起聊了垂直整合,我发现,国内的龙头企业都在加速做垂直整合在全球制
机工战谈商业
2025-11-17 16:49:0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