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连斯基终于下达撤退命令,但很遗憾,几千乌军已经插翅难飞。   俄军11月4日就

且听楚楚说 2025-11-17 16:41:51

泽连斯基终于下达撤退命令,但很遗憾,几千乌军已经插翅难飞。   俄军11月4日就已宣布全面控制红军城,泽连斯基却拖到11月14日才在公开场合表示允许前线乌军自行决定是否撤退。   整整十天的时间差,对于被困在废墟中的几千乌军来说,所谓“撤退令”已经毫无实际意义。   事实是,俄军的包围圈早已合拢,补给线被切断,唯一的生路也被无人机和火力网彻底封死,突围几乎等同于自杀。   仔细回顾战局,从10月27日俄军控制红军城火车站、部署200辆坦克、三层封锁线开始,俄方就已经拉响了对乌军的“最后通牒”,要么投降,要么全面歼灭。   帕夫洛格勒高速公路变成了无人机猎杀场,六条补给干线一条不剩,城内的乌军只能在残垣断壁和地下室里苟延残喘,断粮断弹,失去指挥联系。   这种“撤退令姗姗来迟”的现象,其实并非首次,2024年2月的阿夫杰耶夫卡战役,同样是俄军合围、乌军伤亡惨重,泽连斯基直到瑟尔斯基强行下令撤退后,才象征性地“追认”这是正确的决定。   那一仗,好歹还有部分乌军得以突围,而这一次,红军城的守军连逃生的缝隙都找不到。前线士兵的命运,只能在废墟与火力交织的铁笼中静待结果。   更值得注意的是,泽连斯基这次下达的所谓“撤退令”,并不是一个明确的军事命令,而是将决定权下放给前线指挥官。   这样一来,撤退的责任就不在高层,而由基层军官承担,这在乌军体系里其实是一个“政治免责声明”。   要知道,对于已经困守十天、补给断绝的乌军来说,撤退几乎等于“自己找死”,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生路,更何况,城内通信早已中断,许多部队根本无法接收到命令。   这两次战役的结局如出一辙:都是等到前线士兵快被打光了,才松口让他们撤退,不同的是,阿夫杰耶夫卡还能撤出部分有生力量,而红军城的士兵连突围的可能都被切断。   俄军在红军城的合围堪称彻底,从装备、火力到无人机战术全面升级,补给线断得干净利落,连地雷和火力点都布满了最后的那一点点“袋口”,城里的乌军,伤亡和投降成了唯一的归宿。   泽连斯基为何总要等到士兵“插翅难飞”才肯下达撤退令?答案其实很残酷,乌克兰的战争进入第三年,无论是前线现实还是国内民意,都在发生深刻变化。   最新的盖洛普调查显示,已经有52%的乌克兰人支持谈判,这一比例比去年同期翻了一倍,支持“战斗到底”的乌克兰人只剩下24%,而69%的人希望通过谈判尽快结束冲突。   这样的民意变化,直接影响到乌克兰高层的政治决策,泽连斯基起家时靠的是“硬汉”人设和“寸土不让”的承诺,一旦公开承认撤退或者丢城,无疑会被对手和反对派抓住把柄。   实际上,在红军城被围初期,泽连斯基还公开宣称城内局势可控,只有小股俄军渗入,试图稳定军心和民意,直到俄军包围圈合拢十天之后,他才被迫对外松口。   但这种“政治优先于军事现实”的决策体系,付出的代价极为沉重。   红军城的乌军一度有约9000人,包括第25、79、155和68旅,俄军的三层包围和无人机猎杀,让城内士兵不得不在断粮断弹的地下室苟延残喘。   到了11月8日,东北部迪纳斯区的残余乌军已集体投降。到11月中旬,城内士兵大批量投降成了唯一的选择,突围生还率不到一成,坚守到底只能等死,只有投降还能保全性命。   乌克兰军队的士气也在这样连续的重大失败中不断被消耗殆尽,城内命令失效,士兵逃跑、投降、阵亡现象频发,防御体系彻底瓦解。   红军城的失守,也被外界视为乌克兰东线防线崩溃的一个警示信号,事实上,类似的“决策滞后”悲剧很可能还会在其他战场重演。政治面子与军事现实的长期拉扯,只会让前线士兵承受更大牺牲。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乌克兰当前面临的困境远不止军事失败。战争导致国内经济严重受创,GDP较战前萎缩达40%,能源基础设施毁损率高达70%,首都基辅的通胀率突破50%,面包价格自2022年以来上涨320%。   社会层面,强制征兵和高物价引发了多地抗议,超过60%的乌克兰民众支持“无条件停火”。   国际上,美国对乌援助预算从2024年的450亿美元大砍至2025年的200亿美元,欧洲国家的耐心也在消耗之中。   可以说,战争的持续不仅让乌克兰前线士兵血流成河,也让国内经济和社会承压至极限。国内民意的转向和国际支持的下降,让泽连斯基政府在战争与谈判之间越来越难以抉择。 这场战争已进入消耗阶段,乌克兰想要彻底逆转局势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红军城的失守,不仅仅是一座城市的丢失,更是乌克兰军政体系“迟钝决策”的一次集中体现。   否则,这样的悲剧只会一再上演,而真正的受害者,永远是那些被困在废墟里的普通士兵和百姓。 参考信源: 安东·尼尔曼:红军城到底怎么样了?泽连斯基不能再撒谎了 2025-11-13 观察者网

0 阅读:57
且听楚楚说

且听楚楚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