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印度的制造业,永远赶不上中国?原因其实很简单,印度工厂40%的成本,是开空调交的电费。很多人只知道印度热,但不知道热到什么程度。 很多人没概念印度的热到底多离谱,中国长三角、珠三角这些制造业核心区,夏天也就35℃左右,一年超35℃的日子也就十几天,工厂的降温系统随便开开就能稳住。 可印度不一样,新德里、孟买这些工业重镇,每年4到6月平均气温就卡在35到42℃,西北的木尔坦地区极端高温能飙到51℃,40℃在当地都算“相对凉爽”的天气。 更要命的是印度工业偏偏扎堆在这些高温区,连停工标准都高得离谱,一些可能得达到49℃才能合法停工,等于说工人和机器得在“烤炉”里硬扛大半年。 这种酷热直接把电费变成了吞金兽。孟买有家中型纺织厂算过账,夏天光给车间降温的空调电费就占了生产成本的18%,要是换成班加罗尔那些做精密电子元件的工厂,对温度控制要求更高,电费占比能轻松飙到30%以上,遇上极端高温天,40%的成本砸在电费上一点不夸张。 更坑的是印度电力还不稳,去年北方邦纺织集群就因为高温用电高峰频繁停电,工厂只能开柴油发电机应急,发电成本比电网电价高两倍多,等于降温成本再叠一层buff。 反观中国,绍兴的纺织厂同样开空调降温,电费占比才7%,这还是因为中国电价本身就比印度低20%,加上电网稳定从不掉链子,根本不用为电的事额外操心。 而且高温带来的可不只是电费账单,更把生产节奏搅得一团糟。 国际劳工组织有研究,温度超35℃后每升1℃,劳动效率就降5%,印度工人夏天在38℃以上的车间里干活,一天有效工作时间比中国工人少3到4小时,全年因为中暑旷工耽误的工时是中国的2.3倍。 机器也扛不住这种热,班加罗尔的电子代工厂里,电子元件在40℃以上环境老化速度快30%,机械轴承动不动就因为润滑失效出故障,设备故障率比东莞的同类工厂高2.7倍,维修费用每年又得啃掉5%的利润。 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为了干活必须开空调,电费涨了;可就算开了空调,效率和设备损耗还是比中国工厂差一大截,利润更薄了。 中国制造业能甩开印度,也有踩准“降温”这个关键节点。长三角的工厂早把工业级降温系统配齐,车间温度稳稳控制在25℃左右,工人效率不受影响,机器也能稳定运转。更关键的是中国电力保障和成本控制做得好,就算夏天用电高峰,也从没听说制造业集群大规模停电,加上电价优势,降温成本根本成不了负担。 去年世界银行的报告里算过,印度每年因为极端高温丢了4.2%的制造业GDP,而中国靠气候适应性改造,把这部分损失压到了1.1%。 说到底,印度的热不是单纯的气候问题,而是戳中了制造业的命门——稳定的生产环境和可控的成本。中国能把降温这件事做成产业优势,可印度连空调电费都快扛不住,更别说追赶了。 这种由老天爷和基础设施共同造成的鸿沟,可不是喊几句“印度制造”的口号就能填平的。

孤独骑士
你在闭眼写吗,上海夏天也是42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