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最强硬警告! 军报发文“日本全国或沦为战场”,同一天中方在钓鱼岛领海巡航2025年11月16日这天,不太平。 中国《解放军报》罕见刊发强硬措辞的文章,直接点名日本近期在涉台言论上的挑衅行为,警告意味浓烈。 同一天中国海警舰艇编队进入钓鱼岛领海,展开维权巡航,两个动作几乎同步,信号已经非常清晰,中方在表达耐心有限的立场,也在用实际行动划出红线。 文章直指日本首相高市早苗的涉台表态是“危险游戏”,更罕见地指出,一旦局势失控,日本全国都有可能陷入战火。 与此同时,日本方面不仅没有降调,反而通过一段后被证实为电影片段的“实弹射击视频”制造声势,外交上也火速召见中国大使,要求中方“收回言论”。 中日关系,眼下正在经历过去十年来最明显的一次紧张升级。 这场外交与军事的双线交锋,起点并不复杂,11月7日,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国会预算委员会上的一番话,直接将火药桶点燃。 她声称“台湾有事”可能构成日本的“存亡危机事态”,暗示日本将可能依据安保法行使集体自卫权,参与对台军事干预。 这句话不仅打破了日本过去在台海问题上“模糊”的外交语言,也被外界广泛视为日本与美国协调“印太战略”下的最新动作。 这不是日本第一次在安保领域迈出激进步伐,从2015年通过新安保法案,到2022年出台“安保三文件”,东京在军事政策上的松绑早已不是秘密。 高市这番话,只是更进一步地把“口头战略”往实战靠拢,北京方面的反应也很快,11月12日,国台办明确表示坚决反对,外交部也向日方提出严正交涉,措辞罕见严厉。 但中方显然并不满足于口头回应,《解放军报》16日的那篇文章,标题就已经足够醒目,《叫嚣武力介入台海局势只会把日本引向不归歧途》。 文章作者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的徐永智,他并未使用外交辞令,而是开门见山地指出,如果日本执意军事介入台海问题,全国将面临成为战场的风险。 文章中列出三项具体的风险警告一是日本的39个军民两用设施将可能成为打击目标;二是日本本土将不再是“安全后方”,可能全面暴露在冲突风险之下;三是日本政府将承担历史责任,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这种表述,在近年中日关系的官方语境中极为罕见,几乎可以视为一种“公开摊牌”。 与文章同步进行的,是中国海警的实际行动,16日上午9点至11点,由1307舰领衔的四艘海警船编队,在钓鱼岛海域开展巡航。 巡航最近距离钓鱼岛南小岛约8海里,已经进入争议最核心的水域,根据中方公开信息,此次行动完全基于中国对钓鱼岛的主权主张,执行的是“依法维权”任务。 中国方面多次引用《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二战后国际法律文件,强调钓鱼岛原属中国,战后应归还中国的法理基础清晰明确。 而日本方面则坚持自身立场,认为钓鱼岛为其“固有领土”,双方在此问题上长期无法弥合。 日本方面的反应并不低调,11月15日,日本海上自卫队发布了一段“实弹射击演练”的视频,但很快被日媒指出,这段视频实为电影片段,并非真实军事行动。 尽管如此,日本政府仍在外交上采取了实际行动,召见中国驻日大使,并要求中国撤回驻大阪总领事的相关言论。 种种举动,显示出日方试图在国际舆论上争取“受害者”形象,同时配合美国在印太地区的战略布局。 而中国的回应也不止于文章和巡航,11月17日开始,解放军东部战区宣布在黄海海域进行实弹射击训练,持续至19日。 这一演练区域虽然不在钓鱼岛或台海附近,但时间上的安排与事件高度重叠,意图不言而喻。 同时,中方在外交层面也多语种发布涉日警告,在对外宣传中强化中国立场,并对赴日旅行、留学人员发出安全提醒。 这场对峙背后,不仅是领土主权的争执,更牵动着中日之间长达数十年的历史纠葛。 台湾问题始终是中国的核心利益所在,任何外部势力干涉都会引发强烈反弹。 钓鱼岛问题则是二战后东亚秩序的遗留问题之一,早已不是单纯的岛屿主权争议,而是地区战略格局的一部分。 日本在台湾问题上的涉入,无疑将中日关系推向新的临界点,在中国看来,这不仅是领土问题,也是对战后国际秩序的挑战。 中国反复强调,一个中国原则是不可谈判的底线,日本若选择突破,就必须面对一旦局势升级所带来的所有后果。 从经济层面看中日作为亚洲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彼此间的贸易额在2024年仍高达3100亿美元。 一旦局势持续恶化,供应链断裂、投资撤资等连锁反应将不可避免,对中国制造业、日本高科技产业都会带来巨大冲击。 对于未来,中方立场清晰,领土不能谈判,主权不能交易,既不主动挑事,也不会回避冲突,如果日本选择继续试探底线,那么后果,将不再由中方单方面承担。 信息来源: 《军报刊文:武力介入台海,日本全国都有沦为战场风险》——环球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