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了这么多钱,成功落地的AI产品,其实就只有三种:(转自工程师SeanGoe

量子位看科技 2025-11-17 11:53:49

投入了这么多钱,成功落地的AI产品,其实就只有三种:(转自工程师Sean Goedecke)一、聊天机器人最早、也是最广泛的一种形式。ChatGPT、Claude、Gemini……各种品牌,不管包装成什么样,说到底就是一个聊天框。问题在于:最好的聊天机器人已经是ChatGPT了。你要做客服、写提案、查资料,ChatGPT本身就够用了,没必要用别人“套壳”的版本。当然,还是有厂商靠“差异化”活着,比如做成人向陪伴、情感聊天之类的AI伴侣,这类内容ChatGPT不会碰,反而成了小厂的机会窗口。但这种模式本质上风险大、技术壁垒低,注定不长久。二、代码补全最典型代表是GitHub Copilot,通过边写边补,把AI无缝嵌入原有操作流程。你不用“和AI对话”,AI就能帮你干活。这才是真正实用的方向。但这种“AI帮你写一半”的思路,目前还基本局限在编程圈。办公场景(写报告、写合同)反而没跟上节奏,连Word的自动补全都没用起来。问题可能在于:文字类工作太碎,标准化程度没那么高,AI补全的体验很难稳定。三、Agent智能体这类AI不是和你对话,而是能理解你的意图,自己去“打工”:从写代码、调试到提PR一条龙搞定,甚至还能自动读文档、修Bug,节省大量中间沟通成本。目前,这种模式主要在开发者领域爆发。因为它有两个优势:- 代码是结构化的,有明确的执行结果,好验证;- AI实验室自己也写代码,所以最先把这块打通。但把Agent模式扩展到非技术领域,比如医学、法律、商业流程自动化,还得再观望一阵。毕竟这些行业对“正确性”要求太高,AI的hallucination风险太大。还有两类产品,正在路上,但还没跑通:- 一是AI生成的信息流,比如OpenAI用Sora做的视频推荐、xAI的图文流。这类产品思路没错,用户已经习惯刷短视频、看信息流了,把生成内容塞进去就是顺水推舟。但目前体验还比较粗糙,缺乏真正有粘性的内容。- 二是AI游戏,比如AI Dungeon那种全程生成剧情的玩法、或者DeepMind搞的“全世界都是AI写的”那种模拟器。这种产品还停留在demo阶段,离真正的可玩性还有很远。不只是技术问题,更多是玩家对AI内容天然抵触,而游戏又是体验导向的,稍有出戏就很容易被吐槽。总结起来,真正跑出来的AI产品,都有一个共性:它们让AI变成你原本流程的一部分、或者替你做那些重复枯燥的事。反过来看,现在市面上99%的AI产品,其实就是换皮ChatGPT:加个壳、接个知识库、包个前端。但用户不是傻的,这种产品根本留不住人。AI产品已经进入“拼效率、拼落地”的冷静阶段。未来最成功的AI产品,可能不是“让你用AI”,而是你根本意识不到背后有AI,但它确实悄悄帮你把事情做好了。原文链接:www.seangoedecke.com/ai-products/

0 阅读:0
量子位看科技

量子位看科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