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退台岛的老蒋,听到曾泽生率领50军,在朝鲜战场上把美军、英军,打得跪地喊娘的时候,他怎么也想不明白。 主要信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受到毛泽东两次接见的曾泽生将军) 1950年寒冬,台北阳明山官邸内炉火熊熊,却驱不散蒋介石心头的寒意。 当他读到战报上"曾泽生"三个字时,指尖无意识地敲打着桃心木桌面。 那个曾经在他麾下默默无闻的将领,如今正率领着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五十军,在朝鲜战场上重创美英联军。 这份战报详细记录了五十军在第三次战役中的壮举: 这支由原国民党第六十军改编的部队,不仅全歼了英军第二十九旅皇家来复枪团一个营,还击退了美军骑兵第一师的多次进攻。 最让蒋介石难以接受的是,这支曾经被他视为"杂牌军"的部队,如今却打得装备精良的联合国军节节败退。 时光倒回1948年深秋的长春。 这座被围困的城市里,曾泽生站在指挥部的窗前,望着城外解放军的阵地若有所思。 此时的第六十军粮弹将尽,士兵们只能靠稀粥度日。 当郑洞国下令死守待援时,曾泽生注意到指挥部角落里堆积如山的求援电报——这些电报从未得到回应。 起义前的那个夜晚,曾泽生独自在指挥部待到天明。 他想起这支部队从云南出发时的五万人,到如今仅存的两万余人; 想起士兵们穿着单薄的棉衣在零下二十度的严寒中站岗; 更想起蒋介石对待非嫡系部队的种种不公。 天亮时分,他最终在起义通电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改编为第五十军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部队里既有心存顾虑的原国民党军官,也有满腔热血的新参军青年。 曾泽生亲自督导整训,从单兵战术到兵团作战,从政治教育到作风整顿。 在吉林西丰的练兵场上,经常能看到这位军长与士兵们一同摸爬滚打的身影。 入朝后的第一场硬仗来得猝不及防。 1951年1月的第三次战役中,五十军奉命强渡临津江。 时值严冬,江水刺骨,官兵们冒着炮火涉水而过。 在汉城争夺战中,一四九师的一个连队死守阵地三天三夜,最后全连仅存七人。 正是这样的牺牲精神,让五十军很快在志愿军中立住了脚跟。 最让联合国军胆寒的是汉江阻击战。 面对美军精锐部队的立体攻势,五十军凭借简陋的工事和灵活的战术,硬是坚守了五十个昼夜。 在弹药最紧缺的时候,战士们甚至用美军投下的未爆炸弹自制地雷。 这场战役后,"曾泽生的五十军"成了美军指挥官口中令人头疼的名字。 这一切传到台北时,蒋介石久久不语。 他想起1947年曾泽生到南京述职时的情形: 那个谨慎的云南将领,说话时总是不敢直视他的眼睛。 如今同样是这个人,却能在战场上与麦克阿瑟叫板。 侍从室主任后来回忆,那段时间蒋介石经常独自翻阅六十军在抗战时期的档案,有时会突然问起云南籍将领的现状。 而远在朝鲜的曾泽生,在某次战役间隙收到了一封特殊来信。 写信人是他在黄埔军校时的教育长,现居香港。 信中委婉提到"故人颇感诧异"。 曾泽生阅后只是微微一笑,将信纸凑到蜡烛前点燃。 跳动的火光中,他仿佛又看到了长春起义前夜,那些在寒风中期待新生的士兵们的面孔。 这场跨越海峡的隔空对话,最终以五十军的辉煌战绩作了回答。 当五十军的战旗插上汉城城门时,许多原六十军的老兵流下了热泪。 他们用实力证明,一支军队的战斗力不在于装备给养,而在于为谁而战、为何而战。 1980年代,曾泽生的回忆录出版。 在关于朝鲜战争的章节中,他写道: "真正的蜕变发生在战士们明白为何而战的那一刻。从为军阀而战到为人民而战,这就是六十军变成五十军的本质区别。" 这段话,或许正是对蒋介石当年疑惑的最好回答。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