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外交部宣布了 2025年11月13日,乌克兰外交部宣布,因缺乏成果,乌克兰方面至少在今年年底之前将停止与俄罗斯进行和平谈判。 乌克兰外交部发布了一份声明,宣布暂停持续了三年的俄乌和谈。 官方说法是,谈判几乎没有实质性进展,所以至少要暂停到年底。可实际上,这份声明传递出的信息远不止“暂时休息”,更像是承认那张谈判桌早已失去作用——三年时间,谈得最多的,只换来一句“聊了个寂寞”。 深层次问题在于信任彻底破裂。双方连最基本的人道合作都难以落实。年初约定的1200名战俘交换计划,最终只执行了不到三分之一,双方互相指责对方拖延、作假名单,混乱不堪。更令人心寒的是,有时甚至出现带着挑衅意味的交换方式:一次遗体交换中,乌克兰用909名阵亡士兵的遗骸,仅换回34具俄军遗体。这已经不只是交涉,而是一种残酷的态度宣示。 乌克兰内部普遍弥漫着“谈判疲劳”。许多官员私下感慨:没结果还硬谈,只会徒增麻烦。莫斯科的态度则显得淡定甚至轻描淡写,仿佛在说:“别浪费时间,战场上见真章。”事实证明,真正的较量早已不在会议室,而是在炮火纷飞的前线。 乌克兰的逻辑也很清楚:既然谈不出结果,就用战场上的行动去创造新的谈判条件,这就是所谓的“以打促谈”。前线陷入可怕的拉锯,双方互有消耗却难以取胜。 仅11月11日一天,就爆发了265场战斗。波克罗夫斯克方向,俄军动员17万大军发起猛攻,而乌军则死守着坚固工事。 对前线指挥官来说,与其听外交官空谈,不如抓紧时间布防备战。 支撑基辅敢于掀翻谈判桌的,还有看不见的另一股力量——国际援助。英国新一批“风暴之影”导弹运抵,欧盟也批准了18亿欧元援助款项。 这些援助成为乌克兰继续抵抗的底气,但背后账很复杂。西方支持绝非无条件,除了执行缓慢,还有附加条件。部分援助甚至被捆绑未来的资源开发权,让乌克兰的主权承压。 欧洲内部更是矛盾重重:一边制裁俄罗斯,一边又因能源依赖与其保持微妙联系。联合国调解机制早已失效,安理会因大国否决停摆,联大虽然声援乌克兰,但毫无约束力。 根本矛盾仍在领土问题上。俄罗斯要求世界承认其占领区是“新现实”,乌克兰则寸土不让。双方为每一寸土地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谁先妥协,过去的牺牲就被彻底否定。这种“沉没成本”让任何回头都显得几乎不可能。 对基辅而言,暂停谈判也是向国内展示强硬的姿态,同时为明年争取新一轮国际援助铺路。 在宏大战略背后,是无数普通人的生活被撕裂。基辅的停电已经成为家常便饭,物价高涨,空袭警报随时响起。超过1600所学校、近800家医院被毁,工厂停工,年轻人纷纷外流。 普通民众最朴素的愿望,不过是战争结束,生活恢复平静。但现在,这份愿望看起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遥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