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马思聪叛逃香港的消息让无数人感到震惊,当时的他是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是中国第一代小提琴演奏家和作曲家,如此声名显赫的人物,为何要选择叛逃香港,甚至不惜背负叛徒这一千古骂名呢? 马思聪1912年出生在广东海丰,那地方出过不少名人,他家也算富裕,父亲当过广东省财政厅长,母亲识字知书。他是老十,从小就爱音乐,五岁听祖父的留声机唱片,七岁会弹风琴,九岁在学校玩口琴和月琴。1923年,他哥哥从法国带回小提琴,他就跟着去巴黎学艺。先在枫丹白露换了几个老师,最后找了个巴黎音乐学院的毕业生教。1925年考进南锡音乐学院附属班,次年拉帕格尼尼协奏曲拿第二奖,但觉得学校不行,又回巴黎深造。在巴黎音乐学院,跟保罗·奥别多菲尔学小提琴,还练钢琴,接触德彪西音乐。1927年脖子出问题,停练小提琴,去伯克康复,那时认识冼星海,还帮他推荐老师。1929年家里钱紧,回国办音乐会,在香港广州南京上海转一圈,媒体叫他中国音乐神童,还写了《古词七首》。 1930年,他当广东戏剧研究所乐队指挥。1931年省政府给钱,又去法国学作曲,跟扬科·比嫩鲍姆,两人岁数差不少,但处得来。1932年回国结婚,在广州开私立音乐学院,和陈洪搭档,后交给别人管。1933年去南京中央大学教书,写钢琴三重奏B大调,1934年和小提琴奏鸣曲第一号G大调。1935年在香港演出,出了《摇篮曲》,还写自传《追寻童年》在上海连载。1936年帮哥哥办音乐会,写奏鸣曲第二号B小调。1937年辞职去中山大学,但战争来了,他组抗日合唱团,写《自由呼吁》和《内蒙古组曲》,《思乡曲》特别火。1938年写东江游击队队歌。1939年父亲被刺,两天后长女出生,家搬澄江,他写钢琴奏鸣曲第一号。在重庆指挥中华交响乐团,给《西藏音诗》配乐。1941年躲到香港,回海丰,又去桂林教书。1943年次女生了。1944年避战,跑梧州柳州贵阳重庆,写《牧歌》和《丰收舞》。1945年重庆演出,《民主之光》。战后1946年管贵阳艺术中心,《民主大合唱》。回上海当音乐社经理,去台湾生儿子,回广州美术学院音乐系主任。1947年香港音乐学院,编《音乐周刊》,《祖国大合唱》。1948年躲国民党去香港,《春天大合唱》,拒美国大使邀请。 1949年加入中央表演艺术委员会,家定北京。年底当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院子刚开张,他还是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家搬天津,写《鸭绿江大合唱》。1951年带团去布拉格之春音乐节。1954年回北京,当人大代表,1957年全国巡演,1958年柴可夫斯基比赛评委。1966年写《焦裕禄挽歌》。他培养出刘诗昆林耀基这些学生,《思乡曲》成广播开场曲,传得很广。那年代他地位高,作品多,影响力大,但后来形势变了。 1960年代中期,马思聪成批判对象,被隔离审查,家产没收,墙上贴标语,生活受限。《思乡曲》停播,对他打击大,这曲子是他对故乡的寄托。家人散到南京丹灶等地,他参加劳动改造,得肝炎,1966年11月诊断后回家休养。压力大,他决定走。1967年1月15日晚,从住所出发,带妻子次女儿子,少量东西,乔装上火车去广州。车上坐角落,保持低调。到广州,联系人安排偷渡,夜里上电动拖船过珠江,到香港大屿山上岸。暂住亲戚家,看报纸有船照片,怕被抓。联系外甥女南茜·齐,帮联络美国领事馆,领事护送,四人飞美国找弟弟马思宏。过程风险高,因为他海外背景,文化身份不适应限制,创作空间小,家人连累,离开是保全和自由的选择。事件曝光,舆论炸锅,许多人震惊,他挨叛徒骂。 他叛逃原因,说白了就是环境压抑。他有法国留学史,家人海外多,那时创作受限,人身不自由,家人遭殃。坚持难,留下来命都悬。跑香港是最后路子,虽背骂名,但对艺术家来说,自由比名声重。他不是坏人,但选择极端。音乐家在乱世,保命先。事后看,他跑了,音乐没停,但影响变了。很多人议论,他是为艺术还是自私?其实普通人碰极端事,就这么选。 到美国,住费城,拒政府救济金,靠子女工资过,日子苦。他继续写曲,20多首,像《落日云》芭蕾,《热比亚》歌剧,双小提琴协奏曲,大提琴协奏曲,带中国味。偶尔拉《思乡曲》。1972年通过尼克松访华,周恩来表达遗憾。1985年他和妻子欧洲游。1984年公安部平反,1985年文化部跟上,中央音乐学院发函。他想回国,身体不行。1987年5月20日,心脏手术失败,死时75岁。2007年骨灰和妻子回广州,葬麓湖公园,《思乡曲》伴奏。遗产持久,《思乡曲》经典,但叛逃影声誉,美国曲子多,影响力不如早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