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死后,太监将他的16位嫔妃请到一起,给她们上了顿大餐。饭罢,太监向众嫔

观今言史啊 2025-11-15 18:33:40

明成祖朱棣死后,太监将他的16位嫔妃请到一起,给她们上了顿大餐。饭罢,太监向众嫔妃念了一道圣旨,顿时,大殿里哭声震天。   朱棣这一生,权谋果断,是个干大事的人,他发动靖难之役,从侄子手里拿下皇位,改年号永乐,开疆拓土,派郑和下西洋,迁都北京,算得上明朝最有作为的一位皇帝。   但他这一走,留给后宫的,却是一场巨大的悲剧。   那年,朱棣远征蒙古,途中病倒,没能回到北京,他的死讯传回来的时候,整个朝廷一片肃穆,可最难过的,不是文武百官,而是后宫中那一群还活着的女人。   朱棣的皇后早在他还在南京时就已病逝,后宫里剩下的,都是他在位期间纳的嫔妃。   这些人中,有的是真心侍奉,有的不过是宫廷安排的政治婚姻,但不管来路如何,朱棣死了,她们的命运也就跟着断了线。   太监把她们请到了一处宫殿,说是要举行一次“告别仪式”,其实她们心里也有数,皇帝没了,后宫再无未来,但该来的那一刻,谁也没想到来得这么快,也这么冷酷。   那顿饭,是后宫十几位嫔妃最后一次一起坐下,饭菜丰盛,宫人服侍周到,甚至还点了香,但气氛却压得人喘不过气,没人说话,连筷子都拿得小心翼翼。   饭后,太监从袖中取出圣旨,开始宣读,那道旨意不是新皇朱高炽拟的,而是朱棣在生前留下的。   他在里面写得很清楚,要这十几位嫔妃“殉葬”,意思就是,他走了,她们也得跟着走。   此时此刻,殿里顿时哭声一片,有人瘫倒在地,有人捶胸顿足,有人甚至当场晕厥,可无论怎么哭怎么闹,旨意已经下了,没人能改变。   在那个年代,皇帝去世后妃殉葬,并不是件罕见的事,春秋战国时就有类似的制度,一直延续到明初。   朱元璋也干过这事,只是到了朱棣这里,还在用这种旧制,就显得格外残酷。   因为这些嫔妃中,有些不过二十出头,甚至还有十几岁的,正是人生最好的年纪,却因为“陪葬”两个字,被直接判了死刑。   有人可能会问,难道新皇朱高炽就不能宽恕她们吗?从史料来看,朱高炽其实并不愿意这么做,他性格温和,为人宽厚。   但皇父生前立下的旨意,他也不敢违背,更何况刚刚继位,朝局未稳,他只能维持表面上的“孝顺”,哪怕心里不忍,也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些女人被送去殉葬。   执行的过程极其安静也极其冰冷,这些嫔妃一个个被带往太庙附近的配殿,用的是绫罗绸缎裹身,然后服下毒酒或是被勒死。   没有人再为她们修墓,也没有人在史书里为她们留下姓名,十六个活生生的人,就这样成了永乐大帝陵前的一堆“陪品”。   这件事在明史中并没有太多笔墨,只是短短几句话带过。但越是轻描淡写,越能看出那时期的冷酷。   一个帝王的死亡,牵连的不只是江山社稷,还有那些沉默的后宫女性,她们从进宫那天起,命运就不再属于自己。   朱棣活着的时候,她们是妃子,是“福分”;朱棣死了,她们就成了“殉品”,是“忠义”的象征。   明朝后来废除了后妃殉葬制度,到了嘉靖年间基本不再执行,这也算是时代的一点进步。   但朱棣这件事,永远是明初宫廷里一个极其阴影的角落,它告诉我们一个很直白的事实:在帝王的世界里,女人的命运可以被写进圣旨,也可以被一句话收走。   宫里那顿大餐,表面热闹,实则送别,哭声震天的背后,是十几条生命的终结,也是那个时代女性悲剧命运的缩影。   参考资料:《明史》《明通鉴》

0 阅读:21
观今言史啊

观今言史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