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个中年独身女子,突发脑出血,远亲替女子垫付了3万多元的医药费,医院也将女子脱离危险,他们要求女子的远亲继续垫付21万余元,远亲找到了当地的居委当监护人,居委为了拿到女子的工资存款以及重疾赔偿金,就联系了女子工资存放行,以及保险公司,但存放行表示,要给出女子无亲属的证明,保险公司更是表示,居委没有这个权利要理赔。 据红星新闻11月14日报道,上海一个独自生活的女子,突然脑出血倒在ICU,人事不省,医院的账单很快堆到了21万。 可她没结婚、没孩子,父母也早就不在了,谁来付这笔救命钱?一个几乎快断了联系的远房亲戚吴先生,成了她最后的希望。 那天,吴先生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是蒋女士的同事,急得快哭了,说蒋女士在公司突然晕倒,情况危急,需要家属签字手术。 同事们翻遍了她的东西,就是找不到一个直系亲属,最后只找到了吴先生的号码,吴先生当时就愣住了。 他和蒋女士的关系,远到只能算认识,也就是逢年过节,看她一个人孤单,会叫她来家里吃顿饭,现在要他去为一个几乎是陌生人的人做手术签字,这责任太大了。 可电话那头,同事的催促声提醒他,那是一条人命,他一咬牙,还是赶去了医院,看到病床上插满管子的蒋女士,吴先生没多想,签了字,还自己掏钱垫付了三万多的医药费。 手术很成功,蒋女士的命保住了。吴先生松了口气,以为这事就算过去了,没想到,更大的麻烦还在后头。 蒋女士一直昏迷,每天ICU的费用是个无底洞,没多久,医院就通知吴先生,欠费已经高达21万,吴先生彻底懵了。 他一个普通人,上哪儿凑这么多钱?再说,他凭什么要付这笔钱?他只是个远亲,垫付三万已经是仁至义尽了。万一蒋女士一直醒不过来,他这钱不就打了水漂? 一边是人命,一边是可能背上的沉重债务,吴先生陷入了两难,他意识到,必须给蒋女士找到一个合法的监护人。 打听了一圈,他了解到,像蒋女士这种情况,可以由她户口所在地的居委会来担任监护人,居委会了解情况后很负责,经过合法程序,同意担任蒋女士的监护人。 本以为这下问题解决了,可现实又给了他们一记重拳,居委会拿着文件去银行,想取出蒋女士的存款付医药费。 银行却说,必须提供蒋女士“无近亲属”的官方证明,这个证明,居委会根本开不出来,银行碰壁后,居委会又去找了保险公司,想申请蒋女士买的重疾险理赔。 保险公司的回复更直接:“你们居委会没权利申请理赔。” 两条路全堵死了,钱就在银行和保险公司里,明知道是蒋女士自己的钱,却一分也动不了,医院在催款,病人躺在床上等钱救命,这边却被各种规章制度卡得死死的。 这件事在网上引起了很多议论,有网友说:“这个吴先生真是好人,现在这种远亲能做到这份上,太难得了。” 确实,没有他的善良,蒋女士可能连手术的机会都没有,但更多的人在指责银行和保险公司:“人命关天,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啊!” 眼看着救命钱取不出来,谁不着急?当然,也有人理解银行和保险公司,他们的规定是为了保护客户的财产安全,万一将来冒出个合法继承人来闹,这个责任谁也担不起。 他们的谨慎没错,错就错在,我们的社会和法律程序,在面对这种独自生活的个人突发意外时,显得有些跟不上了。 最后,居委会只能把银行和保险公司告上法庭,通过司法途径,才总算拿到了蒋女士的救命钱。过程虽然曲折,但人总算有救了。 蒋女士的遭遇,给我们所有人都提了个醒,现在像她这样独自生活的人越来越多,他们有存款,有保险,以为自己安排得很周全。 可一旦遭遇重病,瞬间失能,这些准备就可能全部失效,他们的钱成了取不出的数字,保障成了兑现不了的空头支票。 这件事告诉我们,除了存钱买保险,或许还应该提前通过公证等方式,指定一个自己信得过的人或机构,在自己倒下时能合法地站出来为自己处理后事。 同时,我们的相关机构也该反思,如何建立一个更灵活、更人性化的应急机制,别让冰冷的规定,成为压垮一个生命的最后一根稻草。 信源:红星新闻2025-11-14——46岁独身女子脑出血昏迷,父母双亡无人照顾,医药费已超21万 吃团年饭的远亲都成救命稻草!律师:意定监护可避免“中无所依”


说实话有错吗
希望他快快好起来,起来后继续告这两个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