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报道,浙江杭州,一对夫妻把一台全新的苹果手机挂到网上售卖,标价是9600元,很快来了一位爽快的客户,二话不说转账10000块钱,把手机取走了。夫妻俩本以为是个正常的交易,可几天后银行卡就被冻结了,一问才知道这笔钱涉诈。 二手交易中,买家主动多付钱还不用退,本是让人惊喜的事,可杭州的胡先生却因此惹上了大麻烦。 他卖了一台全新的苹果手机,买家多转400元后又改口让退回,全程爽快得不像话,可没过几天,妻子的银行卡就被外地公安冻结,原因是收到了电信诈骗赃款。 这场看似幸运的交易,其实每一个细节都藏着不法分子的算计,只是当时没人往深处想。 最让人疑惑的,是那笔多出来的400元转账。 胡先生当初给妻子袁女士买了苹果17ProMax,袁女士用了不到一个月觉得操作不顺手,夫妻俩便挂在二手平台以9600元转卖。 帖子发布3小时就有买家联系,对方没讨价还价,直接约定上门取货,理由是“当面验机放心,省平台手续费”。 10月22日下午,两人在小区门口见面,胡先生拆开包装确认手机全新未激活后,买家出示了1万元的转账截图。 对方先是笑着说“跑一趟辛苦,这400元当补贴,不用退”,可短短两分钟后,又突然改口:“会计不小心转多了,你扫码退给我,省得走公账退款麻烦。” 胡先生没多想,当场退回了400元,只觉得买家做事有点前后矛盾,却没意识到这是骗局的关键一步。 更反常的是,买家全程没走平台支付,反而主动索要私人银行卡号。 正常二手交易都默认通过平台担保付款,可这位买家却在见面前提了个特殊要求:“我是代表公司采购,货款要通过会计转公账,你给我个银行卡号吧。” 胡先生虽然觉得私人卖东西走公账有点奇怪,但被“省手续费”“快速成交”的诱惑打动,还是把妻子袁女士的银行卡号发了过去。 他当时只想着省去邮寄风险和平台扣费,却忘了脱离平台监管的交易,就像少了一层安全防护,随时可能出问题。 还有个细节被胡先生忽略:买家的“过分爽快”根本不符合二手交易常理。 不管是买几千元的手机,还是其他高价值物品,正常买家都会反复确认商品细节——是否拆修、保修多久、有没有瑕疵,还会试着讨价还价。 可这位买家既没问手机的保修情况,也没核实是否有拆修记录,甚至没仔细检查手机,只是快速扫了一眼就确认收货。 这种“不问细节、不砍价、秒下单”的态度,看似省心,实则是骗子为了尽快完成交易、减少卖家疑虑的刻意设计。 交易完成没几天,11月3日一早,袁女士就发现了不对劲。 她拿着银行卡去交水电费,手机支付提示账户异常,跑到超市刷卡购物也连续几次失败。 急匆匆赶到银行咨询后,工作人员的话让她瞬间慌了神:这张银行卡被外地公安机关依法冻结,原因是涉及电信诈骗赃款流转,需要尽快联系办案单位说明情况。 夫妻俩赶紧尝试联系买家,却发现对方的二手平台账号早已注销。 接待他们的民警花天辰,听完整个交易过程后,立刻揭开了背后的真相。 那些看似孤立的反常细节,其实是骗子精心设计的洗钱套路:先通过诈骗手段获取受害人的钱财,再瞄准二手平台上的高价值物品卖家。 然后用“多转钱”“省手续费”“公司采购”等借口,诱导卖家脱离平台监管,提供私人银行卡号。 这样一来,诈骗赃款就能通过“购买商品”的形式流入卖家账户,非法资金摇身一变成为“合法交易款”,而卖家在毫不知情中,就成了赃款流转的“工具人”。 一旦受害人报警,银行就会冻结所有涉及赃款流转的账户,卖家自然会被卷入其中。 多转钱又突然改口退回、索要私人银行卡号、过分爽快不核实商品,这三点只要出现其中两点,就该立刻提高警惕。 二手平台的担保交易和官方支付系统,不是多余的流程,而是保护买卖双方的“安全网”,能留存交易痕迹、追溯资金流向,一旦脱离平台监管,就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这起事件也给所有二手交易参与者提了个醒:转卖高价值物品时,千万别贪图那点手续费或图一时方便,就轻易答应线下交易。 不管对方说得多好听,都要坚持在平台内沟通、通过官方渠道付款。 交易过程中的聊天记录、转账凭证、商品购买凭证,还有交接时的视频或照片,都要妥善保存好,这些都是遭遇风险后证明自身清白的关键证据。 数字支付时代,二手交易的便捷性毋庸置疑,但只有守住“不脱离平台监管”的底线,才能真正避免被卷入不必要的麻烦,让闲置交易变得安心又省心。 那么到最后,你们怎么看的呢?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