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秘书长将改选,中美杠上了,中方不排除连续否决美支持人选 联合国秘书长的改选眼看就要开场,这回可热闹了。美国一头撞进来,想推自己心仪的人选,还打算打破传统的地区轮换老规矩。 中国这边可没打算退让,干脆底气十足地表态,必要时可以连着否决美国支持的人选。这场博弈,直接把联合国秘书长的选举拉成了中美之间新的角力赛场。 联合国秘书长换届,按旧章法本该走地区轮换 —— 哪个地区轮到谁,大家心里都有数。可美国这回突然不按套路出牌,口口声声讲 “择优录取”,意思就是谁能力强、和美国理念合得来,谁就更有戏。 表面说得漂亮,其实背后算盘清清楚楚。美国这些年在联合国折腾得可不轻,啥事都想 “美国优先”,只要秘书长不按它意思来,立马就脸色难看。 古特雷斯这一任,联合国在重大议题上屡屡陷入僵局,美国对当前联合国的运作状态心存不满,希望通过更换人选重塑符合自身利益的运作模式。 这次想干脆换个 “自己人”,话语权更牢牢抓在手里。换句话说,美国这招 “择优录取”,实则是想借选秘书长的机会,把联合国拧成自己的扩音器。 中方态度一贯鲜明:规矩不能乱,游戏不能改。中国代表在联合国安理会发言,直接点明选举不能随意 “开小灶”,要坚持正确导向,遵守宪章授权,还得推动联合国真正提质增效。 这话说得一点不虚,毕竟联合国是全世界的,不是谁家后院。要是真让美国随心所欲,等于把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权晾一边,给单边主义大开方便之门。所以中国这回不仅嘴上说说,还拿出了 “硬核” 工具 —— 否决权。 联合国安理会的否决权可不是摆设,历史上就有先例。1981 年那会,联合国也闹过秘书长选举风波。 当时欧洲候选人瓦尔德海姆谋求连任,中国为维护地区轮换原则、反对欧洲长期垄断该职位,连续 16 次投出否决票,最终促成各方折中选出德奎利亚尔。那个场面,现在一对比,感觉历史又要重演了。 其实,这场风波背后,折射的是国际体系里的大国博弈。美国想推自己的价值观那一套,理由冠冕堂皇,骨子里还是想掌控话语权。 中国则强调,联合国得照顾发展中国家的声音,不能由一个国家说了算。 美国这些年不仅在联合国,在其他国际组织也是频频上演类似剧情,从退群、挑头到拉小圈子,套路一个接一个。 中国却始终强调规则、程序和发展中国家利益,目的很简单,就是不给 “家法” 变成 “家长制” 留空子。 说回秘书长选举,美国这回搞 “择优录取”,其实就等于在试图打破地区轮换的既定惯例,为自身支持的人选铺路。 联合国秘书长本来就是全球博弈出来的产物,规则要是被人按着 “私人订制” 来走,那这组织还怎么服众?中国这边立场不变,既然安理会有否决权,那就用得其所。 美国如果真铁了心推人选,不排除中国连着否决。这个操作有先例,历史也证明,谁也别想靠强推就赢得选举。 现在的局势和上世纪八十年代那场 “拉锯战” 有点像。那时候为了秘书长人选各方僵持不下,最后谁都不肯让步,安理会投票搞到十六轮,才终于各退一步。 最后的结果,也是两边都能接受的折中方案。现在来看,眼下这场较量,难免又会走进 “你来我往、反复拉锯” 的老路。毕竟,谁都不想在联合国这么大的舞台上,做出让步。 但又不能真把联合国搞成一锅粥,双方都得留点余地。很多国际问题学者分析,未来谈判不排除还是要找一个 “中间人”,真正能平衡各方利益。 其实,联合国秘书长的这场选举,表面是人选之争,背后是国际秩序的较量。美国想把规则往自己身上拽,中国则坚守多边主义底线。全球治理的走向,多少就看这次秘书长选举的结果。 中国这边话说得明白,谁要是违背历史、违反规则,那就是对全世界的不负责。 参考资料:美方突然主张打破传统,中方表态 2025-11-14 11:31 闽南网 中方代表:联合国秘书长选举不应人为制造分裂 2025-11-14 16:36 环球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