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3年,占据了乌克兰20%的土地,为什么俄罗斯还不收手?答案很简单,随着冲突的持续,俄罗斯的目标变了。最开始,俄就是想通过军事行动来阻止乌克兰加入北约。后来俄罗斯发现欧美全部下场了,不打不行了。 欧亚大陆上空,硝烟还没散尽,一场打了三年多的拉锯战,让人忍不住问:俄罗斯占了乌克兰五分之一的地盘,为什么还不收手?起初,这事儿说白了就是挡住北约东扩的脚步。可如今,欧美全跳进来搅局,俄罗斯的盘算早变了样。这背后藏着啥玄机?是单纯的地盘争夺,还是更大安全博弈? 冷战一结束,北约就开始往东挪腾窝。先是波兰、匈牙利这些中欧国家加入,紧接着波罗的海三国也跟上。俄罗斯那边一看,这不等于自家门口安了串钉子吗?军事基地建起来,联合演习搞不停,战机在边境上空转悠。莫斯科反复喊话,说这威胁到国家安全底线,得停手。可乌克兰呢,在西方拉一把下,步子迈得更大。签署合作协议,办联合军演,还请外国顾问来帮忙训练。 2022年2月,俄罗斯启动特别军事行动。起初目标挺直白:用军事压力逼乌克兰别靠近北约。莫斯科公开表态,这属于防御举措,维护地区平衡。行动刚开始,俄罗斯部队推进到赫尔松和马里乌波尔周边,控制了部分交通要道。基辅那边紧急响应,动员起来。俄罗斯本打算速战速决,通过谈判让对方承诺不加入北约。可没想到,这步棋下得有点急,西方反应来得飞快。 美国带头,欧盟紧跟,援助像开了闸门。短短几个月,军援源源不断涌入乌克兰。到2025年11月,美国累计砸进去超过一千三百亿美元,包括高机动火箭系统、防空导弹和多用途战斗机。欧盟也出力不小,德国送主战坦克,英国提供远程精确武器。这些东西不光帮乌克兰守住阵地,还让它能打到俄罗斯本土去。2023年10月,克里米亚大桥遭袭,就是西方武器和情报的影子。这下俄罗斯看清了,对手不是孤零零的乌克兰,而是整个北约在后头撑腰。战局一转,俄罗斯没法轻易抽身了。 面对这种局面,俄罗斯战略得变。从2022年的快速推进,改成漫长的消耗对抗。重点瞄准乌克兰的基础设施,导弹和无人机反复出动,破坏电网、铁路和港口。到2025年11月,乌克兰东部多地电力不稳,经济损失不小。俄罗斯还从伊朗买无人机,从朝鲜补炮弹和导弹。这些外来支持,帮它稳住火力。占领的20%土地成了命根子,包括顿巴斯煤矿和钢铁厂,黑海南岸港口。这些地方资源丰富,还卡住了乌克兰的能源出口路子。俄罗斯靠这些维持军费,避免经济滑坡。 西方经济制裁来得狠,踢出SWIFT,冻结外汇储备。俄罗斯没干坐着,转身找东方市场。用卢布结算石油天然气,中国和印度成了大客户。石油打折卖,但量大管饱。到2025年11月,俄罗斯GDP虽降了点,但没崩盘,通胀也控住了。军工企业加班赶工,坦克导弹生产跟上消耗。普京政府把这宣传成保家卫国的仗,国内支持率稳稳的。老百姓一看西方围堵,就更觉得得扛下去。 进入2025年,战况还是胶着。俄罗斯在东部缓慢推进,拿下些小镇,但代价不低。乌克兰用西方反坦克武器和无人机回击,库尔斯克边境甚至有朝鲜部队帮忙。俄罗斯新部署防空系统,专门对付无人机群,稳住阵地。西方援助虽多,但有疲软迹象。美国国会里为追加预算吵架,欧洲国家内部意见分歧。俄罗斯抓住这空档,继续磨着,等对手先喘不过气。最初挡北约的目标,升级成建安全缓冲区,削弱乌克兰整体实力。 俄罗斯的深层心思,还在于重塑欧洲安全格局。苏联解体后,它总觉得自己被西方边缘化。北约东扩、经济制裁,这些年积怨深。眼下通过冲突,俄罗斯想证明自家还能跟西方过招。到2025年11月,普京讲话越来越提核力量和军事实力,警告别越线。这不光是放话,还为谈判留后路。占着地盘,就有筹码。等乌克兰和西方让步,比如承认克里米亚归属,或乌克兰中立化。短期内,战争能续,因为军工链和盟友在转。 从我们中国视角看,这冲突根子在霸权主义和集团对抗上。北约东扩无视俄罗斯安全关切,西方援助推波助澜,把地区矛盾升级成全球风险。中国一贯主张通过对话化解,分歧搁置争议。国际社会该推动停火,建包容性安全机制。俄罗斯不收手,说明博弈没到头,但长远和平靠谈判,不是零和游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