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培新规出台,家长群炸锅了:“以后孩子该跟谁学?” 教培新规落地,家长心里却在打鼓? 山东最近给教培机构立了新规矩,说得明明白白:学校在职老师不许出来兼职、一次收费不能超过五千、教室必须达到人均面积……条条都是硬杠杠。可有意思的是,规定越清楚,一些家长私底下越犯嘀咕。 一、规矩严了,心里为啥更没底? 过去检查,主要看有没有办学许可证,消防过不过关。这次直接捅到家长最关心的三个地方: 孩子跟谁学(严禁在职教师) 钱安不安全(专户监管) 教室挤不挤(人均3平米起) 照理说是好事。可一位初中家长说了实话:“以前多花点钱,起码知道是重点学校的老师在上课。现在全是‘专职老师’,水平到底怎么样,心里真没数。” 二、不在编的老师就教不好吗? 开了十年培训机构的李老师透露:“学校老师对课本确实熟,这是他们的长处。但我们这些全职老师整天琢磨的是:怎么把一道题讲得连基础最差的孩子都能明白。” 这话让人想起一位教育专家说过的话:“会教书的人,在哪儿都会教;不会教的人,在哪都教不好。” 新规要求所有老师的资历都要上墙公示,这反倒是给了家长刨根问底的机会——看看毕业院校,查查教师资格证,问问教过多少年书。这些可比打听“是不是重点学校的”实在多了。 三、五千块背后的两难 一次收费不超过五千或者三个月,这确实能防止机构卷款跑路。消费者协会的数据显示,去年教育类投诉里,退费纠纷占了将近三成。 不过现在有的机构变了法子:推出“按月支付”“分期付款”,仔细一算,反而比一次性交费更贵。有家长叹气:“监管严了,机构成本高了,最后这钱还得从我们身上出。” 四、安全不只是墙上那个灭火器 特别注意到,新规连舞蹈教室该多大都写清楚了——人均不能少于6平米。这是有教训的——之前外地一家舞蹈班出事,就是因为孩子太多转不开身。 现在送孩子去培训班,家长完全可以挺直腰杆问一句:“咱们这教室面积达标了吗?”问得理直气壮。 五、困境中也在长出新芽 值得欣慰的是,已经有些机构在尝试新路子: 社区里搞共享教室,几家机构分着用 退休老教师组织公益辅导班 线上AI批改作业,线下小组讨论重点难点 一位教育博主说得在理:“这波整顿之后,能活下来的肯定是认真做教育的。短期内家长可能不太适应,长远看,对孩子是好事。” 说到底, 教育这份心,光靠文件是安顿不了的。在为新规叫好的同时,我们是不是也该想想:怎么帮家长练就火眼金睛?怎么让好老师不被埋没? 规矩能挡住不合格的,但真正的好教育,应该被更多人看见。毕竟我们最在意的,是孩子眼睛里那束对知识渴望的光。 教育 教培机构 爆料 注:取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