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父母面对子女的心理困扰时,第一反应往往是逃避与否认。我们当年什么苦没吃过你就是太娇气坚持坚持就过去了——这些看似关心的言语背后,是家长对现实的抗拒。直到学校老师打来电话,他们才勉强承认问题的存在。 可病耻感如同无形的枷锁。家长们宁愿辗转于综合医院的内科门诊,用失眠食欲不振等生理症状搪塞,也不愿踏进精神科半步。这样的逃避往往持续数年,直到孩子的情绪彻底崩溃,才不得不面对现实。 每个家庭都在重复相似的悲剧:从误诊到延误,从怀疑到被骗。最根本的障碍,始终是父母那颗拒绝承认失败的心。尤其对那些事业有成的家长而言,孩子的心理问题就像一面照妖镜,不仅映照出教育的失败,更威胁着他们苦心经营的社会形象。 这些通过个人奋斗改变命运的家长,始终坚信自己的成功经验就是育儿圣经。按我说的做准没错——直到孩子用抑郁、焦虑甚至自伤行为打破这份傲慢。当残酷的现实击碎他们的教育自信,那份引以为豪的育儿智慧便土崩瓦解。 孩子的康复之路,实则是父母自我认知的重塑之旅。从固执到反思,从否认到接纳,这场心灵蜕变远比想象中艰难。当家长终于放下完美父母的执念时,治愈的曙光才会真正降临。
许多父母面对子女的心理困扰时,第一反应往往是逃避与否认。我们当年什么苦没吃过你就
现行进者
2025-11-13 23:04:39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