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一夜之间,菲律宾又上了全球头条,不是因为外交风波,也不是因为经济奇迹,而

韫晓生 2025-11-13 17:55:28

[微风]一夜之间,菲律宾又上了全球头条,不是因为外交风波,也不是因为经济奇迹,而是因为一场接一场的“麻烦”。   (信源:央视新闻——台风“海鸥”已致菲律宾114人死亡 127人失踪)   菲律宾气象部门发布的实时画面里,吕宋岛北部的伊罗戈省已成“泽国”:沿海公路被巨浪冲垮,露出底下的碎石路基;成片的稻田被洪水淹没,只露出半截稻穗;民众搭建的高脚屋在狂风中摇晃,不少人家的木质楼梯被吹断,困在二楼无法脱身。   先明确一个关键事实:菲律宾是全球台风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这里位于西北太平洋台风生成区的“家门口”,每年平均有21个台风登陆,占全球台风总数的1/3。   而16级台风的威力不容小觑——风速达51.0米/秒,能轻松将10吨重的货车掀翻,其风圈覆盖范围超1100公里,比菲律宾29.97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还要大。   伊罗戈省的乡镇干部桑托斯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声音带着疲惫:“‘海鸥’刚把村里的供电杆扶起来,‘洛克’又把它们刮断了。现在全镇没水没电,我们用广播喊居民转移,可偏远山区信号不好,还有老人不愿意走。”   最让人揪心的是救援盲区。在吕宋岛东北部的卡加延省,台风引发了大面积山体滑坡,通往重灾区巴贡市的唯一公路被泥石流阻断。   当地消防员只能用橡皮艇沿着河道前进,每遇到湍急的水流就需要跳下水推船,原本1小时的路程走了整整4个小时。   基础设施的脆弱在灾难中被无限放大。卡加延省的主力医院——卡加延医疗中心,屋顶的太阳能板被狂风刮落,备用发电机因为进水无法启动。   护士长安东尼奥说:“我们有3名产妇等着剖腹产,现在只能用应急灯照明,手术器械消毒全靠煮沸的井水。”   台风带来的不仅是即时灾害,更在摧毁民众的生计。   卡加延省是菲律宾的“米仓”,当地农户拉蒙说:“我种的10亩水稻全淹了,刚买的农机也泡在水里。去年台风欠的债还没还完,现在又要从零开始。”   据菲律宾农业部估算,两次台风造成的农业损失已达19亿比索(约合2.4亿元人民币)。   为什么菲律宾总陷“台风来了受灾—灾后重建—再受灾”的循环?   除了地理位置,资金短缺是核心瓶颈。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菲律宾每年用于防灾减灾的投入仅占GDP的0.3%,远低于国际通行的1%安全标准。   很多防洪堤坝还是上世纪70年代修建的,设计标准只能抵御10级台风。   预警机制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也很突出。菲律宾气象部门能提前48小时发布台风预警,但在偏远山区,不少老人不会用智能手机,广播信号也时断时续。   在伊罗戈省的一个村庄,就有12名村民因为没收到预警,在台风登陆时还在山上砍柴,最终被泥石流掩埋。   国际援助正在陆续到位。中国政府第一时间启动人道主义援助,捐赠的2500顶帐篷、6000床棉被已运抵马尼拉,中国红十字会的救援队还带来了便携式医疗包和水质检测设备,在灾区设立临时医疗点。   东盟国家也联合启动了区域应急响应机制,调配救灾物资支援菲律宾。   面对民众的质疑,菲律宾总统马科斯承诺将防灾预算提高到GDP的0.8%,重点用于修建抗台风房屋和升级排水系统。   他在灾区视察时说:“我们不能再让民众在台风中担惊受怕,灾后重建必须兼顾眼前救援和长远防御。”   一些民间探索也在提供新思路。在宿务市,当地NGO联合建筑师设计了“抗台风小屋”,用轻质钢材做框架,屋顶覆盖防台风卷材,成本仅需3万元人民币,能抵御16级台风。   目前已有200多间这样的小屋在灾区建成,成为不少家庭的“安全屋”。   气象专家指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西北太平洋台风的强度还在增强,菲律宾面临的防灾压力会越来越大。   这不仅是菲律宾的挑战,也是所有台风频发国家的共同课题——需要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分享防灾技术和经验,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抵御灾害的能力。   在卡加延省的临时医疗点,中国医生正在给一个受伤的小男孩处理伤口。孩子的妈妈说:“台风冲走了我们的家,但看到你们来,我们就有了希望。   ”灾难固然可怕,但人与人之间的守望相助,总能在风雨中撑起一片天。   对菲律宾来说,两次台风的接连打击是危机,也是契机。希望这次灾难能推动防灾体系的彻底升级,让“抗台风房屋”取代铁皮屋,让预警信号覆盖每一个村庄。   毕竟,防灾减灾的终极目标,是让民众在台风来临时,不用再“站在风口上等命”。

0 阅读:4

猜你喜欢

韫晓生

韫晓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