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美国人开始羡慕中国制度了。有美国学者这么概括:美国是资本控制国家,国家听资本的,中国则是国家控制资本,资本听国家的。这是没错的,但问题的关键是,为何中国能够做大让资本听命于国家的。 美国学者的一句概括最近刷屏了:“美国是资本控制国家,中国是国家控制资本”,这话戳中了很多美国人的痛点,甚至让不少人开始羡慕中国的制度模式。 但大家更关心的是,同样是市场经济,为啥中国能让资本乖乖听国家的,而不是反过来被资本绑架?这背后的原因,可不是一句 “制度不同” 就能说清的,藏着实打实的底层逻辑和现实操作。 首先得说清楚中国的资本格局根基 —— 国有资本的主导作用。根据《企业国有资产法》,国有资产属于全民所有,国家会让国有资本集中在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相关的关键领域,比如能源、通信、金融这些行业。 这些领域不是单纯追求利润,而是要守住国家经济的 “基本盘”。就像新能源产业发展初期,国有资本率先投入巨资建充电桩、研发核心技术,慢慢带动了民营资本跟进,形成了全产业链优势。 如果没有国有资本打底,民营资本很难有勇气投入这种周期长、风险高的领域,这就是国家对资本的 “方向引领”。 更关键的是,中国有一套让资本 “不跑偏” 的制度约束。国家不会放任资本无序扩张,而是通过法律法规和政策引导,让资本服务于民生和发展。 比如前些年互联网平台搞垄断、大数据杀熟,国家很快出台反垄断法和相关规定,规范平台行为;教培行业过度资本化,偏离了教育本质,政策及时调整让行业回归公益属性。这些调整不是要消灭资本,而是划定边界,不让资本只顾着赚钱而损害公共利益。 反观美国,资本可以通过游说议员、资助选举影响政策,比如制药行业长期阻挠药品降价,军工复合体推动对外战争,都是资本绑架国家政策的典型。 中国的 “五年规划” 更是让资本听话的关键抓手。这种长期发展规划会明确未来几年的重点领域,比如半导体、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等,国家会通过税收减免、补贴、科研支持等方式,引导资本流向这些领域。 美国学者彼得・沃克就观察到,中国能把高校、国企、私企的力量汇聚起来,围绕一个目标长期发力,而美国因为两党对立,政策经常 “翻烧饼”,资本只能追着短期利益跑。 就像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崛起,从电池研发到整车制造,再到产业链配套,都是在规划引导下逐步推进,短短十几年就做到了全球第一,这背后就是国家战略和资本力量的同频共振。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点,就是中国的文化和社会基础。儒家价值观里的集体主义思想,让民众更能接受 “国家为先” 的理念,资本也明白脱离社会需求的发展走不长远。 比如疫情期间,很多企业主动响应国家号召,转产口罩、呼吸机,哪怕短期不赚钱也愿意投入;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大量资本流向农村,搞特色产业、建基础设施,既赚了钱也帮着解决了农村发展问题。 这种 “义利兼顾” 的发展模式,让资本和国家、社会形成了共赢关系,而不是像美国那样,资本和民众的利益经常对立。 美国对华投资政策的对比,更能凸显中国模式的优势。美国现在对中国高科技领域搞投资限制,禁止资本流向半导体、人工智能等领域,本质上是资本服从于国家的遏制战略,但这种战略是为了维护少数资本的垄断利益,反而损害了美国自身的发展。 而中国引导资本投入关键技术领域,是为了打破国外垄断,让国家更安全、民众更受益。比如半导体产业,国家投入加上社会资本参与,正在逐步突破 “卡脖子” 技术,这种资本的 “国家导向”,正是美国学者羡慕的地方。 其实中国不是要让资本 “听话” 就完事了,而是要让资本成为发展的助力而非阻力。国家通过国有资本引领方向,用制度划定边界,靠规划凝聚合力,借文化形成共识,最终实现了资本、国家、社会的良性互动。 这也是为啥中国能在脱贫攻坚、基础设施建设、科技突破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而这些成就反过来又让资本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这种模式既不是计划经济的翻版,也不是放任资本的市场经济,而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独特发展路径。美国学者的观察,恰恰说明这种模式的成功已经被国际社会看到。 资本本身没有好坏,关键看能不能被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中国给出的答案,正在被越来越多人认可。 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