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初战火爆发,乌克兰全民皆兵的口号响彻街头巷尾。彼时,士气高涨,志愿者络绎不绝,连街头的咖啡馆老板、IT工程师、大学生都义无反顾奔赴前线。 然而三年过去了,现实远比热血更残酷,根据乌克兰检察机关的最新统计数据,自战争开始以来,已累计发起超过30万起与逃兵、擅自离队相关的刑事案件。 而在2025年10月,单月逃兵案件已逼近2万起,创下历史新高,这一数字背后,不只是战争的残酷,更是一个国家士兵心理崩溃的具体体现,没有人天生是逃兵,他们只是梦想破灭的人。 战争刚爆发那年,基辅的街头充满了“保家卫国”的宣传画。张贴在公交站的招募海报上,是一位年轻士兵背影,手握步枪,目光坚定。那时的乌克兰人相信,这是一次正义的战斗,是捍卫自由的战争。 在那一年逃兵的数字寥寥无几,据乌检察机关数据,2022年全年,因逃兵行为被立案的数量控制在一万起以下,大多数士兵仍信仰“胜利就在前方”,战争只是暂时考验。 但进入2023年一切开始变化,前线战线拉长,攻防陷入胶着,伤亡数字不断攀升。士兵的轮换周期被迫延长,从原先的三个月一次,变成了半年甚至更久,而后方的军需物资补给也频频出问题,常常一连数周没有新鲜食物、干净饮水。 2023全年逃兵案件数量跃升至近10万起,几乎是前一年的十倍。乌军内部士气下滑的趋势已不可逆转。 到了2024年是逃兵现象爆发的临界点,前线指挥官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越来越多的士兵开始“消失”:有的是深夜潜逃,有的是在调动途中突然脱队,甚至有人干脆在社交媒体上公开宣布“不再回前线”。 乌克兰西部某部队指挥官在一次会议中坦言:“每个月都有几十人失踪,开除没用,立案没用,他们不怕了:他们怕死但更怕的是永远回不了家。” 而逃兵现象的多样化,也让军方应对疲于奔命,从原本的“个别作战单位士兵离队”,到整连整营的“集体请假不归”,再到部分地区的“军官带头脱逃”,这种趋势在2024年夏季进入高峰。 不久后一段视频在网络疯传:一名疑似乌军士兵在波兰边境被拘留,身穿军服却拒绝承认身份。他在镜头前低声说:“我不是逃兵,我只是想回家。”视频下的热门评论是:“乌克兰的士兵需要的是心理治疗,不是监禁。” 到了2025年战争已持续三年有余,社会疲惫、经济崩溃、信任断裂。军检发布的数据令人震惊:仅2025年10月,乌国共立案1.9万起逃兵案件,创历史单月新高,总量超过30万。 这不再是个别现象,而是系统性失控,一些军事分析人士指出,这种规模的逃兵潮,已经严重削弱了乌克兰军队的战斗力,更关键的是,军方不敢公开惩治所有逃兵,因为如果真按军法执行,恐怕整个部队都要空缺。 据知情人士透露,部分军区甚至私下“默认”士兵逃离,只要不影响战斗部署。许多一线指挥官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部分军官甚至通过内部关系,为“想走”的士兵制造“合法脱离”的手续。 而在网络上,一部分民众开始为他们发声,社交平台上,“逃兵并非懦夫”成为热搜话题,支持与反对两派争论激烈,一位博主评论道:“如果一个国家的士兵要靠刑事立案才能上战场,那这场战争还有意义吗?” 面对汹涌的逃兵潮,乌克兰政府左右为难,一方面必须维持军队的纪律和战斗力;另一方面无法忽视士兵身心的极限。 2025年9月乌克兰国防部尝试通过一项新条例,允许前线服役满18个月的士兵申请“心理疗养假”,但该条例实施一月后即被叫停,原因是“申请人数过多,严重影响部队运转”。 同时对逃兵的惩治也愈发严厉,10月一名军法司令官公开宣布:“任何脱离岗位的士兵,将面临10年以上监禁。”但这一表态并未起到震慑作用,反而引发更大反弹。一位律师在社交平台发文:“30万人都是罪犯吗?那谁又是英雄?” 逃兵潮只是表象,真正的问题是战争带来的社会撕裂与信仰崩塌,三年的战事让乌克兰的士兵从英雄变成了逃兵,从“保卫家园的战士”变成了“刑事案件的嫌疑人”。 如今乌克兰仍处于战争泥潭,而逃兵数字还在继续上升,每一个逃兵背后,都是一段未完的故事,是一个家庭的崩塌,是一个信仰的崩溃。 这场战争早已不再只是领土之争,更是一场人与人、人与制度之间的拉锯。而逃兵,只是最先倒下的那一批人。 参考资料: 逃兵太多,乌克兰想动员海外侨民 2025-01-09 环球时报 乌克兰军官抱怨:逃兵比伤亡士兵还多 2024-12-19 参考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