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过头来看这个社会,就能发现,这个社会的明显趋势就是:不上班,或者不从事繁重劳动

文人学社 2025-11-13 10:45:10

回过头来看这个社会,就能发现,这个社会的明显趋势就是:不上班,或者不从事繁重劳动的人越来越多,毕竟二三十年前,我们不是工人就是农民,现在干啥的都有。 先看二三十年前的就业场景,那时经济结构相对单一,工业和农业是主要支柱。 城市里,国营工厂、集体企业是就业的主要去处,年轻人毕业后最向往的就是进工厂当工人,端上 “铁饭碗”;农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靠种地为生,春种秋收,一年到头围着庄稼转。 除了教师、医生这类少数职业,能选择的工作方向少之又少,想不从事体力劳动或繁重工作,难度极大。 变化是从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开始的。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推进,服务业慢慢发展起来。 先是餐饮、零售这些基础服务业兴起,街边的小饭馆、小卖部多了起来,不少人从工厂、农田走出来,开起了小店。 后来物流、金融、教育等行业不断壮大,需要的岗位越来越多,而且大多不需要像工人、农民那样从事高强度体力劳动。 快递员虽然也辛苦,但和在工厂里长时间流水线作业、在农田里风吹日晒比起来,劳动形式已经有了明显不同。 互联网的出现更是彻底改变了职业格局。以前想赚钱,大多需要 “上班”,在固定的场所、固定的时间工作。 现在不一样了,有人在家做自媒体,拍视频、写文章就能获得收入;有人做线上设计,接全国各地的订单;还有人开网店,不用租实体店,也能把生意做到全国各地。 这些工作不仅不用从事繁重劳动,甚至连 “上班” 的概念都变得模糊,时间和空间上都更自由。 技术进步还让很多繁重劳动岗位逐渐减少。 工厂里,自动化生产线取代了不少人工,以前需要十几个人才能完成的流水线作业,现在可能只要一两个工人操作机器就行。 农村里,收割机、播种机等农机普及,以前需要全家上阵忙活十几天的秋收,现在用机器几天就能完成。 越来越多体力活被机器替代,自然不需要那么多人再去从事繁重劳动。 人们的需求变化也催生了很多新职业。以前大家追求的是 “吃饱穿暖”,现在更注重生活品质和个性化需求。 想提升生活品质,就有了家政保洁、宠物护理、健身教练这些职业;想要个性化服务,就有了婚礼策划、形象设计、剧本杀 DM 这些新角色。 这些职业大多围绕 “服务” 展开,靠的是专业技能和创意,而非体力,也让更多人找到了不用做重活的工作方向。 当然,这种变化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一开始,很多人对 “不上班” 的工作方式不理解,觉得 “不稳定”“不是正经工作”。 但随着越来越多人通过这些方式赚到钱、实现自我价值,大家的观念也慢慢转变。 现在年轻人找工作,更看重工作的灵活性、兴趣匹配度,不再像以前那样执着于 “铁饭碗” 和固定岗位。 如今再看职业选择,早已没有了 “非工即农” 的限制。 从体力劳动到脑力劳动,从固定就业到灵活就业,职业形态的多元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也反映出社会的进步。能有更多选择去做自己擅长且喜欢的事,不用被繁重劳动束缚,本身就是生活变好的一种体现。

0 阅读:52
文人学社

文人学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