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保加利亚作家马尔科夫正在逛街,突然感到大腿一阵刺痛,他不以为然。几天后,他开始全身红疹、高烧不退,没过几天便在痛苦中死去。 “马尔科夫事件”真正牵动人心的不是手法多么离奇,而是幕后的较量和那些被档案锁住的真相。马尔科夫原本是保加利亚国内人人羡慕的作家,名利双收,在体制里风生水起。 可是,离开祖国后,他利用BBC和自由欧洲电台,把自己变成了体制最头痛的“异见分子”,他在广播中揭露高层腐败,直接把日夫科夫推上了风口浪尖。这些声音冲击了惯有的稳固秩序,也点燃了某些人的怒火。 保加利亚情报机构对他动了真格的,他们想了不少办法,毒杀、跟踪,都没能得手。最后,眼看自己搞不定,索性找上苏联请帮忙。 克格勃亲自出面,贡献了一套足够狠的暗杀工具:用蓖麻毒素灌入极细的合金珠里,再嵌进一把伪装得滴水不漏的雨伞。 凶手古利诺,原本只是身陷牢狱的小人物,被胁迫成了一枚棋子。他三次在伦敦踩点,为行动做足了准备。 1978年9月7日那天,古利诺静静地出现在滑铁卢桥上,趁马尔科夫分神的时候,把装着毒素的珠子轻轻打进他的腿。连一句道歉都像约定好了一样淡定,转身搭车一走了之。 马尔科夫最初根本没想到会死人,他还照常去电台上班,只是大腿又红又肿。当晚病情急转直下,持续高烧,三天后在医院痛苦离世。 伦敦警方为了查明死因,调集了最顶尖的专家,最后在伤口深处找到那颗藏着秘密的小金属珠。 确定了是蓖麻毒素下的手,可这时凶手早飘到了海外。更棘手的是,保加利亚国内很快销毁了跟暗杀相关的一切证据,把线索掐死在源头上。 多年后,靠着东欧剧变,一批以往绝不会外泄的秘密档案逐渐被发现。记者赫里斯托夫追查多年,挖出了执行人和现场细节,在丹麦警方曾短暂拘留古利诺时,他只认了自己当过间谍,却坚决不承认杀人。 没有确凿证据,最终他自由离开。而等到案件诉讼时效一过,警方再无权追究责任,真相像掉进了历史的黑洞里,只剩下旁观者的无力感。 马尔科夫留下的,只是他墓地里那个无言的名字和电台里回荡过的声音,那个一走了之的凶手,在异国小城过上了崭新的生活。人们想追问,但答案再也追不回来。 现实比电影还冷静,更让人唏嘘。冷战的阴影已经过去,可那些藏在秘密档案、无名墓碑和老人的回忆里的往事,有些注定等不到一句公正的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