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溪”背后的大水鱼,终于被揪出来了!德国查明,扎卢日内大将,竟然是“北溪”真正的黑手,曾是泽连斯基最大对手! 2022年,北溪一号和二号输气管道,在波罗的海海底突然遭遇破坏,这不仅是一场能源事故,更是一次地缘政治的重大震荡。 当时德国的表态极为谨慎,瑞典和丹麦也各自展开调查,但始终没有定论。美国、俄罗斯、乌克兰、甚至波兰和英国都曾被猜测是“嫌疑人”,但都缺乏决定性证据。直到最近,德国联邦检察院的调查出现突破,才终于把水搅清。 根据德国《明镜》周刊和《时代周报》的最新报道,德国检方通过对爆炸现场残留的物证、技术分析以及对一艘可疑船只的追踪,发现了一个关键的线索链。 而这条链子,最后竟然牵出了乌克兰军方的一支特种部队。令人震惊的是,该部队在行动时使用的假身份、船只租赁方式、爆炸物来源,居然都与扎卢日内在任时的军事资源调动高度吻合。 调查人员并未公开直接证据,但联合多方情报后,得出一个令人难以忽视的结论:扎卢日内知情,甚至可能是行动主导者。 如果说这只是巧合,那这个“巧”也太刚好了。扎卢日内在乌克兰军中的地位,无人不知。 他是西方最看好的“乌克兰战神”,一手策划了哈尔科夫反攻和赫尔松战役,在战事最胶着的阶段,几乎是靠他撑住了全线。 但就是这样一位战功赫赫的将军,在泽连斯基的政治轨道里,却渐行渐远。两人的公开分歧从战术意见,逐步演化成了权力博弈。 2023年底,泽连斯基正式解除扎卢日内的职务,外界多半将此解读为一次清洗。而在这场“宫斗”背后,扎卢日内其实早已失去了部分西方支持者的信任。 有传闻称,他在未与总统沟通的情况下,私下与多国军方高层接触,试图建立自己的国际人脉。 如果这些是真的,那么他有能力、有资源、有动机去策划一次针对俄罗斯能源利益的军事行动。 德国调查的敏感之处在于,它并没有将责任推向乌克兰政府,而是精准地描绘出一个“内部操作”的图景。 这就意味着,在泽连斯基不知情的前提下,乌军内部曾存在一个相对独立运作的小团队。 这个团队利用战争资源,执行了一次高风险的破坏任务,而且选择的目标,正好是俄欧之间最敏感的能源通道。 德国是“北溪”项目的头号受益国之一,也是欧盟内部对乌克兰援助最为积极的国家之一。 如果证实乌军高层人为破坏这一基础设施,德国的对乌舆论将会急转直下。而这正是泽连斯基政府目前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扎卢日内为何要冒这个险?有人说他是为了削弱俄罗斯的能源出口,从而打击其战时经济;也有人认为,他是为了制造俄罗斯在欧洲的“恐惧感”,逼迫西方国家加大对乌援助。 但从目前曝光的信息来看,这次行动更像是一场“独立操作”,并不符合乌克兰政府的整体战略逻辑。 扎卢日内或许是想借此向西方表忠,也可能是为了在泽连斯基眼皮底下证明自己依然掌控关键力量。 讽刺的是,正是这次“越权行动”,加快了他从政治舞台退场的节奏。在德国媒体的报道发酵后,乌克兰总统府并未第一时间做出否认,而是选择了“沉默”。 这种“沉默”往往比回应更能说明问题。扎卢日内的突然“失声”,也让外界更加确信,他已被彻底边缘化。 从一个国家英雄到被怀疑为“北溪”爆炸事件的操盘手,扎卢日内的身份转变,让整个乌克兰政坛的复杂性暴露无遗。 战争不仅改变了前线的局势,也撬动了后方的权力结构。泽连斯基与扎卢日内的“分手”,看似是军事与政治的分歧,实则是两种国家路径的博弈。 这场围绕“北溪”的调查还远未结束,但德国的这一步已经足够关键。它不仅提供了新的方向,也让人们重新思考战争中的灰色地带。 在信息透明之前,一切都只是推测;而真相一旦显现,很多人恐怕都要重新审视自己曾经的判断。 扎卢日内是否真的是“北溪”爆炸案的幕后黑手,或许还需要更多的证据才能定论。但他在乌克兰军政体系中的角色,已经因为这场调查被彻底改写。 他不再是那个被西方媒体捧上神坛的“战争英雄”,而更像是一个在权力夹缝中挣扎求生的旧时代遗产。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请在评论区留言!!! 素材来源:美媒爆料:德国查明“北溪”破坏行动由扎卢日内指挥 2025-11-12 00:16·北京日报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