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劝所有中国人,必须做好心理准备,因为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说出了事实。 日本在1945年8月15日通过天皇广播宣布战争结束,这份《终战诏书》用含糊的古语描述冲突收场,避免了“投降”或“败北”的直白表述。广播信号传遍全国后,日本社会迅速转向重建,但对侵略责任的回避成为根深蒂固的传统。这种态度影响了战后外交,日本在国际场合处理历史遗留问题时,往往以经济援助或模糊表述换取关系正常化。1957年,日本与缅甸建交时,外务省官员表达了对战争困扰的遗憾,文件签署后,双方握手确认协议。1965年,与韩国建交,日本代表团在谈判中承认殖民统治的痛心,并承诺援助资金。这些步骤虽推进了关系,却未触及深刻反省的核心。日本的教科书也长期淡化南京大屠杀和慰安妇等事件,教育一代代年轻人以受害者视角审视战争。这种历史叙事模式,让日本在亚洲邻国眼中,始终背负未解的信任赤字。 1972年中日建交谈判中,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最初用“过去给中国带来些许不便”来表述战争责任,周恩来总理当场指出需明确歉意,最终写入联合声明:“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这份声明成为中日关系的基础,但日本国内保守势力从不认同其深度。此后,日本首相谈话成为检验历史态度的标杆。1995年,村山富市在战后50周年之际发表谈话,承认殖民统治和侵略给亚洲国家带来的巨大损害,向受害国表达由衷歉意和悔悟。这份文件被视为日本官方反省的巅峰,影响至今。小泉纯一郎在2005年战后60周年谈话中,重申村山谈话的精神,焦点放在战后和平秩序上,虽未新增道歉,却维持了基本框架。这些谈话虽有进步,却面临国内阻力,日本右翼团体不断推动修改教科书,淡化侵略事实。到2015年,安倍晋三的战后70周年谈话则出现倒退,他以回顾历届内阁立场的方式,间接提及反省,却质疑道歉的必要性和当代关联,强调日本已多次表达遗憾。 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在2024年8月10日的新闻发布会上,直指日本是世界上唯一不完全承认二战结果的国家。该言论针对日本外务大臣岩屋毅关于北方四岛的表态,岩屋称苏联参战违反苏日中立条约,是“不当的”。扎哈罗娃强调,日本政府企图漂白日军在东亚扩张中的罪行,必须正视对亚洲受害国的侵略责任,并向受害者致歉。她将此与日俄领土争端联系,指出日本的报复主义政策延续了军国主义余毒。这番话迅速登上日本《产经新闻》头版,引发舆论反弹。日本媒体和网民抱怨,多年来已多次道歉,为什么仍被指责。中国网络上也出现类似声音,部分人认为前辈行为不应影响后代,上海与名古屋的姐妹城市交流仍在进行,去年交换的文化项目就达数十项。这些辩护看似理性,却忽略了日本在靖国神社供奉战犯和教科书修改上的连续性。 石破茂2024年9月27日当选日本首相,上台之初在中国网络上风评不错。他在自民党总裁选举中承诺不参拜靖国神社,并强调需正视历史,这与安倍晋三的强势作风形成对比。许多中国人期待中日关系推进,甚至联想到历史进程的可能转折。但8月15日全国战殁者追悼式上,石破茂的讲话虽首次使用“痛切的反省”表述,却仅限于国内失控的反思,回避了对亚洲侵略的具体责任。仪式前,他的团队已将祭祀费送到靖国神社,署名“内阁总理大臣石破茂”。10月17日秋季例大祭开始,石破茂继续奉纳真榊,但未亲身参拜。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回应,此类举动伤害受害国人民感情,影响区域稳定。日本保守议员则借机现身神社,维持传统仪式。 日本首相谈话的传统本是战后纪念的固定环节,每逢10周年,内阁需发布回顾文件。但石破茂上台后,原定在2024年8月15日或9月2日内阁形式发表的谈话计划搁置。党内保守势力施压,助手反复修改草稿,最终在10月10日以个人“内阁总理大臣所感”形式发布。他描述旧政府对军部掌控缺失导致开战,强调政治主导和民主价值,却未触及侵略加害细节。这与村山谈话的明确歉意形成鲜明对比,也延续了安倍谈话的回避模式。日本国内媒体多以中性报道,国际社会则视之为历史认知倒退的信号。中国外交部多次重申,日本需恪守战后国际秩序承诺,避免重燃邻国疑虑。韩国也表达不满,指出此类表述无法抚平慰安妇幸存者的创伤。这些事件串联成链,显示日本在二战遗产上的立场难改,经济合作虽繁盛,却掩不住历史裂痕的扩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