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大白!奥巴马戳破美国霸权困局:30 年搞不定中国,只因中国从不上套美国能让苏联解体、日本经济 “躺平”,为何 30 年拿中国没辙?不是美国不想下狠手,是中国连 “交手的套路” 都没按美国的剧本走。 华盛顿那些战略家们总爱把世界当成棋盘。当年对付苏联,他们用“星球大战”拖垮经济;收拾日本,一纸广场协议就让 东京 股市崩盘。这些招数像 教科书 般精准,却在中国面前失了效。 北京 根本不下这盘棋,你摆好阵势要将军,人家转身去田里插秧了。 20世纪80年代,美国启动战略防御倡议,俗称“星球大战”计划。这项导弹防御系统表面上保护本土,实际逼苏联跟进军备竞赛。里根政府投入巨资研发激光和卫星拦截技术,预算从数亿美元起步。苏联经济本就捉襟见肘,只能硬着头皮回应,军费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飙升到近20%。科研团队加班加点,工厂流水线24小时运转,导致民生用品短缺,通胀失控。东欧卫星国也扛不住压力,内部动荡频发。1991年,苏联正式解体,15个共和国独立。这场消耗战让莫斯科的资源链条彻底断裂,美国借此确立了冷战胜利者的地位。这样的模式看似高效,却依赖对手的刚性回应,一旦对方不接招,整个布局就空转了。 广场协议是美国另一记精准打击。1985年,美国联合日本、英国、法国和西德,在纽约签署这份文件,要求日元对美元大幅升值,从1美元兑240日元调整到120日元。日本作为战后盟友,政治军事上受制于美国,难以拒绝。汇率飙升后,日本出口商品价格上涨,汽车和电子产品竞争力锐减,贸易顺差转为逆差。东京股市从1989年的38915点高位崩盘,房地产泡沫破灭,银行坏账堆积如山。企业倒闭潮涌现,失业率攀升,日本经济进入“失去的十年”,甚至延续到更长时间。华盛顿的意图是重塑全球贸易规则,保护本土产业。这招成功削弱了日本的扩张势头,但也暴露了美国策略的局限:它只对那些嵌入其体系的对手有效,一旦对手有独立空间,效果就大打折扣。 奥巴马在2014年的一次采访中点破了美国对华困局。他提到,中国过去30年像“免费搭车者”,充分利用美国主导的全球化体系,却不愿承担相应责任。这话源于伊拉克问题讨论,但迅速扩展到更广的地缘政治层面。华盛顿精英们本以为,中国会像苏联那样卷入意识形态对抗,或像日本那样被动接受规则调整。可事实是,中国从1979年中美建交起,就选择了务实路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出口从数百亿美元增长到数万亿美元,产业从纺织低端转向高端制造。奥巴马的感慨反映出美国战略的困惑:他们建的赌场,本该由自己定规矩,可中国不只赢了筹码,还开始开自己的场子。这不是手软,而是剧本被彻底改写。 中国不上套的核心在于专注发展,避免无谓消耗。美国试图用贸易战拉中国下水,2018年起加征关税覆盖5000亿美元商品,目标是逼迫制造业回流。可中国优化内需结构,扩大基础设施投资,高铁里程从2008年的不到1万公里增至4万多公里。科技封锁也没奏效,美国限制芯片出口,中国则加速国产化,华为等企业转向备用供应链,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升至2.4%。人权议题上,美国大肆渲染,中国用脱贫攻坚回应,2020年实现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南海地缘围堵中,美国派航母巡航,中国推进岛礁建设,同时渔业资源开发稳步进行。这些回应不求速胜,而是着眼长远,化解压力于无形。 全球化本是美国的发明,中国却成了最大受益者。过去30年,中国利用开放体系完成原始积累,从外资引进到产业链升级,一步步站稳脚跟。1990年代,沿海开发区吸引数千亿美元投资,工厂遍地开花。2008年金融危机,美国刺激计划拉动需求,中国出口激增,却也学会了风险分散。奥巴马时代,美国推动“重返亚太”,组建TPP排除中国,中国则发起“一带一路”,覆盖140多个国家,贸易额超2万亿美元。亚投行成立时,57国加入,美国孤立企图落空。这不是对抗,而是并行构建新规则。中国不争一时得失,而是用发展化解围堵,证明了实用主义在国际博弈中的韧性。华盛顿的棋盘逻辑,遇上这种“围棋式”布局,自然乱了阵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