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德韦杰夫:一旦战败,就用核弹攻击4个国家,让世界进入末日,将动用战略核武器针对乌克兰、德国、英国和美国进行打击,从而引发全球性毁灭。2025 年秋风里的那则 X 帖子绝非空穴来风,梅德韦杰夫这番 “核击四国” 的狠话,早有迹可循。 俄罗斯自2022年2月入侵乌克兰以来,核威慑已成为其外交工具箱的核心。梅德韦杰夫的言论并非孤例,而是延续了克里姆林宫一贯的强硬姿态。早在冲突初期,普京就多次提及核选项,以回应北约东扩和西方制裁。2024年数据显示,俄罗斯拥有约5580枚核弹头,其中战略部分超过1700枚,这些武器分布在陆基、海基和空基平台,形成“三位一体”体系。陆基洲际导弹如“亚尔斯”和“萨尔马特”部署在偏远 silo 中,海基则依赖“北风之神”级潜艇,空基包括图-160轰炸机。这种配置确保即使遭受先发打击,也能实施二次反击。梅德韦杰夫作为安全会议副主席,其言论往往反映高层共识,旨在通过心理压力迫使对手让步。俄乌战场上,乌克兰军队使用西方提供的“海马斯”系统和“豹2”坦克,逐步收复失地,这直接刺激了莫斯科的神经。梅德韦杰夫的帖子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发出,警告任何试图恢复1991年边界的努力都将招致毁灭性回应。这种逻辑简单粗暴:核武是最后底牌,用来守护占领成果,避免战略失败。 针对乌克兰、德国、英国和美国的具体点名,并非随意选定,而是直击援助链条的关键节点。乌克兰作为主战场,接收了数百亿美元的西方军援,包括美国的“标枪”导弹和德国的“鸵鸟”炮弹,这些装备帮助基辅守住顿巴斯防线。英国则提供“风暴阴影”巡航导弹,用于远程打击俄罗斯后勤,德国的“豹2”坦克已成为乌军装甲力量的主力。美国更像是幕后推手,2024年国会批准的610亿美元援助包涵盖从无人机到情报共享的全方位支持。这些国家被视为“代理人”,其行动被俄罗斯解读为对本国安全的直接威胁。梅德韦杰夫的威胁本质上是“打蛇七寸”,意在切断补给线,迫使西方重新权衡成本。如果援助持续,战场平衡可能向乌克兰倾斜,进而危及俄罗斯的占领区稳定。历史上,这种核讹诈并非新鲜事。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中,苏联将导弹部署到美国家门口,美苏对峙13天,最终通过秘密交易化解。但如今的俄乌冲突已持续两年,核风险远超冷战时期,因为涉及实际领土争夺和盟友承诺。梅德韦杰夫的表述强化了这种相似性,提醒对手:别把我的话当空谈。 俄罗斯的核政策为这些言论提供了制度支撑。2020年更新的《国家核威慑基础原则》规定,四种情形可触发核反击:遭受核打击、常规攻击危及国家存续、侦测到导弹来袭,或核力量被破坏。尽管未明确列出“战败”,但“国家存续受威胁”条款足够宽泛,可涵盖占领区丢失的情景。2024年,普京签署的修订版进一步强调了对盟国攻击的联合视为原则,这与梅德韦杰夫的警告一脉相承。相比2010年新START条约的裁军精神,当今政策更注重威慑扩张,公开透明以划定红线。国际社会对此反应不一,美国国务院多次谴责此类言论为“鲁莽挑衅”,但实际行动仍以制裁和援助为主。北约在2024年马德里峰会上重申对乌克兰的“铁腕支持”,却避免直接军事介入,以防滑向核边缘。梅德韦杰夫的帖子放大这种张力,测试西方底线,同时为国内凝聚共识。 国际回应显示,梅德韦杰夫的威胁虽未立即改变援助格局,却引发连锁外交调整。2024年3月,美国前总统拜登在国会演讲中强调“核威慑的平衡”,并增加对乌克兰的情报共享,以间接回应。英国首相苏纳克公开表示,不会因“恐吓”而退缩,继续交付远程导弹。德国则在援助“豹2”坦克后,面临国内反战游行压力,但朔尔茨政府坚持“泽连斯基原则”,即支持乌克兰自卫权而不派兵。欧盟层面,2024年通过的500亿欧元重建基金,进一步绑定了欧洲对基辅的承诺。这些国家视俄罗斯威胁为宣传把戏,却在私下加强防空和核演习。 核打击的潜在后果远超局部战场,涉及全球生态和经济崩盘。以广岛原子弹为例,其1.5万吨当量已摧毁一座城市;俄罗斯单枚“萨尔马特”弹头达750万吨,能瞬间抹平纽约或柏林,方圆50公里化为焦土,辐射尘随风扩散数百公里。更严峻的是“核冬天”效应:多枚核爆释放烟尘遮蔽阳光,全球气温下降2-5摄氏度,农业产量锐减50%以上,导致数十亿人面临饥荒。2024年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报告指出,俄乌核风险已达冷战峰值,任何升级都将波及中立国。梅德韦杰夫的警告虽旨在威慑,却无意中暴露了俄罗斯的战略困境:常规战线胶着,经济制裁咬噬储备,核选项成为唯一杠杆。但这把双刃剑也伤及自身——国际孤立加剧,军工负担沉重。西方智库模拟显示,若核战爆发,俄罗斯本土也将遭受反击,损失远超收益。这种互毁逻辑本应促成谈判,却因互信缺失而僵持。当前,乌克兰冬季攻势受阻,俄罗斯增兵克里米亚,援助辩论在美国大选前升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