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媒:乌克兰的“火烈鸟”导弹比“战斧”更优越】 先说说泽连斯基求 “战斧” 那点事儿。这大半年来,他就没断过念叨,一会儿说要打俄罗斯的能源设施,一会儿说要覆盖敌方纵深目标,核心诉求就一个:美国得把 “战斧” 给乌克兰。 毕竟之前西方给的武器里,英国 “风暴阴影” 射程才 250 公里,美国 ATACMS 导弹撑死了 300 公里,就连乌克兰自己改的无人机,弹头也就几十公斤,打打小目标还行,想动真格的根本不够看。 可美国那边的态度比翻书还快。五角大楼 10 月底还说 “库存够,能给”,结果特朗普跟普京通了个电话,转头就把这事儿从议事日程上划了。 11 月 3 号更是明说 “目前没打算给”,理由听着硬气:“不能把保卫自己的东西送出去”,可谁都知道,核心还是怕激怒俄罗斯 —— 毕竟 “战斧” Block IV 型射程能到 2500 公里,真到了乌克兰手里,莫斯科都在打击范围内。 就在泽连斯基尴尬的时候,《独立报》适时站出来 “救场”,抛出了 “火烈鸟” 的成绩单:射程 3000 公里,比乌媒说的 “战斧 1500 公里” 翻了一倍;弹头 1100 公斤,是 “战斧” 的两倍多;用前苏联的涡轮螺旋桨发动机,巡航速度能到 900 公里 / 小时。这话一出,立马把舆论焦点从 “求不到外援” 转到了 “自家有宝贝” 上。 但这 “宝贝” 到底成色如何?得扒开参数看内里。先说说那 3000 公里的射程,确实比早期 “战斧” 的 1500 公里强,但人家美国现在用的 “战斧” 早不是老古董了。 最新的 Block IV 型射程已经到 2500 公里,而且能在目标上空盘旋两小时,还能中途改目标,这灵活性可不是 “火烈鸟” 能比的。 更关键的是精度,“战斧” 用的是惯性导航 + GPS + 地形匹配的复合制导,圆周误差才 10 米,打窗户能不打到墙;可 “火烈鸟” 呢,就只有 GPS + 惯性导航,没有地形匹配系统,一旦 GPS 被干扰,指不定飞到哪儿去,军事专家韩东都直说它 “是非常初级的巡航导弹”。 再看那 1100 公斤的弹头,看着唬人,可实战中不是弹头越重越好。“战斧” 的弹头虽然才 320 到 454 公斤,但弹壳坚硬,穿甲能力是老型号的两倍,还能装集束弹头打面目标。 更厉害的是 “火烈鸟” 的突防能力,这导弹翼展就有 6 米,跟小飞机似的,还不隐身,巡航速度 900 公里 / 小时看着不慢,其实还没到音速(1225 公里 / 小时),俄罗斯的 S-400 防空系统打它跟打靶差不多。 反观 “战斧”,能贴地几十米飞行,利用地形躲雷达,隐身设计还能减少被发现的概率,这才是巡航导弹的 “保命本事”。 更有意思的是 “火烈鸟” 的出身。这导弹根本不是全新研发的,要么是在苏联图 - 141 侦察无人机基础上改的,要么是英国 FP-5 导弹的授权版 —— 毕竟 2021 年乌克兰就跟英国米拉尼恩集团签了合作协议,而 FP-5 的参数跟 “火烈鸟” 几乎一模一样。 就连名字都透着仓促:第一批生产的导弹出了点问题,变成了粉红色,索性就叫 “火烈鸟” 了。现在月产能才 50 枚,要到年底才能大规模生产,这点量在战场上塞牙缝都不够。 乌媒为啥非要吹 “火烈鸟” 比 “战斧” 强?说白了就是两层心思:一是给自己人打气。打了这么久,乌军一直缺远程武器,现在说 “自家导弹更牛”,能稳住民心士气;二是给西方施压。 乌军方说能打 70 个俄空军基地,这话虽有水分,但确实能逼俄罗斯把防空系统往更内陆部署,减轻前线压力。这就像穷人买不起名牌鞋,自己缝了双布鞋,虽然不如名牌舒服,但至少能走路了。 但要说它能改变战局,那就是想多了。俄罗斯早放话了,就算美国给 “战斧” 都影响不了局势,更别说 “火烈鸟” 这种初级导弹。 俄防空系统对付非隐身亚音速目标经验丰富,之前拦截 “风暴阴影” 的成功率就不低,对付 “火烈鸟” 只会更轻松。而且俄罗斯的反击手段有的是,真要是 “火烈鸟” 炸了俄腹地,接下来恐怕就是更猛烈的空袭报复。 说到底,乌媒吹 “火烈鸟” 比 “战斧” 优越,更像一场战时宣传秀。既给泽连斯基求不到外援找了台阶,又给国内传递了 “有还手之力” 的信号。但武器好不好,终究要靠战场说话。 “战斧” 历经几十场战争考验,而 “火烈鸟” 还没真正上过战场,到底是 “真凤凰” 还是 “纸鸟”,很快就能见分晓。 只是对乌克兰来说,与其纠结 “自家导弹比不比得上外援”,不如先解决量产和突防的硬伤 —— 毕竟在现代战争里,“能打出去、能炸准”,比 “参数好看” 重要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