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遭水灾,一百四十多万人急需救援,转头就向中国求助,咱们外交官的回应,网友看了都忍不住点赞! 台风“海鸥”先是在南莱特省登陆,接着一路向西横扫中部地区,狂风暴雨把不少地方都淹了,还引发了山体滑坡。 据菲律宾国家减灾委11月11日的最新通报,“海鸥”已造成232人死亡、112人失踪,受灾人口超过416万。 全国有128处发生洪水,逾15万座房屋被冲坏或倒塌,医院、学校等278处公共设施受损。167个市镇停了电,88个市镇通讯中断,733个市镇的学校停课,482个市镇停工,农业损失超过1.5亿比索。 在重灾区宿务省,洪水退去后街道满是齐腰深的淤泥,翻倒的车辆和倒塌的房屋随处可见,有居民只能靠捡洪水冲来的香蕉充饥。总统马科斯已于11月6日宣布全国进入灾难状态。 菲律宾还向包括中国在内的120多个国家发出援助请求。对此中方外交部发言人在回应时,语气里满是对灾情的关切,更是指出:“每一个受灾生命都值得被重视。”没有空洞的外交辞令,而是带着共情的温度,把人道主义的立场落到位。 紧接着,发言人话锋一转,坦诚道出了现实的难处:“大家可能不知道,我国广东刚经历暴雨洪涝,地方上已经紧急拨付2000万元救灾款,中央还计划追加近2亿元用于重建。更紧迫的是,11月10日汕头南澳刚因台风‘凤凰’发布带停课信号的黄色预警,粤东沿海正面临12级阵风威胁。” 他还补充道,地方抢险队伍一边要推进重建项目,一边要部署台风防御,“双重压力下,救援资源确实已达饱和状态,实在难以调配额外人力物力对外援助”。这番话没有回避,更没有敷衍,句句都透着实在。 这番回应很快在国内引发一片点赞,网友们的评论里满是认同。有人说:“宿务灾民的遭遇确实可怜,但广东也有老百姓在清理洪灾废墟,自家的难处先顾着,这才是最基本的道理”。 还有人翻出国际援助的对比:“美国只给23万美元,连修段灾区公路都不够,日本的援助要等一个月才到账,中国坦诚说明困难,比这些虚假的‘人情’体面多了”。 而且中国对菲律宾从来不是小气的邻居——2013年“海燕”台风时48小时内送去过万吨大米,2021年“雷伊”台风又给了400万美元物资,十年累计援助超2100万美元,可菲律宾转头就一年搞230多次联合军演,还允许美军部署瞄准中国的导弹。 “不是不帮,是不能当冤大头”,这话戳中了很多人的心声。 说到底,中国外交部的回应藏着最实在的处世智慧:既没丢了人道主义的本分,对着齐腰淤泥里的生命硬起心肠;也没忘了自家的责任,把纳税人的血汗钱优先用在广东灾民身上。 它打破了“大国必须无差别施救”的误区,更亮明了“援助得讲相互尊重”的底线——毕竟善良要有温度,更要有分寸。这种情理兼顾的务实,正是它能赢得全网认同的根本原因。 信息来源:国际在线--未能有效防范灾情菲律宾防洪工程遭质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