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正元曾表示,大陆是否会对台湾动武,其中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看大陆在海外的美元资产是否大幅低于3万亿美元。因为一旦大陆采取军事行动,美国很可能会冻结甚至没收大陆在海外的资产,就像美欧对俄罗斯冻结和没收那3000多亿美元资产一样。 蔡正元这番关于海外美元资产与台海动武关联性的言论,确实把一个复杂的战略问题用金融尺度给具象化了。他的核心逻辑很简单,就是揣测大陆若要采取军事行动,必然会提前规避俄罗斯曾遭遇的资产冻结风险,因此会把三万亿美元海外资产的安全状况视为行动前提之一。 这种推断听起来挺符合直觉,毕竟谁都不想重蹈覆辙,看着自家巨额财富被对手一把锁住。 但这事儿真能这么简单类比吗?俄罗斯那三千亿被冻结的案例确实让人心惊,可中国的经济体量和全球嵌入深度,跟俄罗斯完全不是一个量级。中国如今是一百四十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每年牵动超过六万亿美元的国际贸易额,全球经济脉搏有大半是和中国心跳绑在一起的。 美国要是真动手冻结,那可不是单纯制裁一个对手,而是直接掐断全球贸易的主动脉,到时候供应链乱套、通胀飙涨,美国自己股市首先就得崩掉百分之二十以上,十万亿美元市值说没就没,他们自家老百姓的养老金账户恐怕要先顶不住,所以这招看似犀利,实则更像一把双刃剑,而且刀刃主要冲着自己。 再说中国那些海外资产,可不是乖乖存在美国保险柜里等人查封的现金。它们化身为美国国债、欧洲债券、股权投资基金,甚至纽约伦敦的写字楼,早就和西方金融体系拧成了一股绳。 强行冻结这些资产,相当于往自家金融系统里塞进一颗血栓炸弹,到时候流动性枯竭、资本恐慌出逃,美元霸权自己就得先晃三晃。更别提中国手里还捏着七千多亿美债呢,真要撕破脸大规模抛售,美国财政部的借贷成本能飙到天上去,这局面哪是什么单向制裁,分明是互相保证毁灭的金融核威慑。 其实蔡正元的话背后,隐含着一个更深刻的现实:中美之间早就不只是军事较量,而是金融、贸易、科技全方位绑定的连体博弈。美国那些跨国企业,从苹果到英特尔,在中国市场的利益盘根错节,光是投资存量就高达一万两千亿美元。 白宫要是敢动中国的美元资产,中国反手就能对在华美企实施对等限制,到时候白宫面对的恐怕不只是北京的压力,更有硅谷和华尔街的集体逼宫。这种经济上的深度嵌套,使得“冻结”这个动作在技术上可行,在政治上报复链却长得吓人。 当然也有人反驳说,就算美国不敢明着冻结,难道不会玩阴的吗?比如慢慢限制中国使用美元结算系统,或者暗中削减中国资产的流动性。 但这种温水煮青蛙的套路,中国难道没防着吗?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这些年不断扩展,稀土等战略资源的管制措施逐步收紧,中国在主动降低对美元体系依赖的同时,其实也在悄悄打造自己的反制工具箱,真到关键时刻,谁掐谁的脖子还不好说。 不过要是跳出金融视角,台海问题归根结底还是战略决心和代价计算的平衡。蔡正元把美元资产说成武统的“唯一指标”,显然是把多维度的国家决策扁平化了。大陆对台策略的考量网络里,军事部署的成熟度、国际舆论的走向、岛内民意的动态,乃至能源通道的保障能力,哪个都不比资产问题分量轻。 更何况台湾问题涉及核心主权,历史上没有任何大国会纯粹因为经济代价而放弃领土完整,俄罗斯宁可损失三千亿也要打乌克兰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对中国而言,统一目标的战略价值,从来不是美元数字能够简单衡量的。 其实美国自己心里也清楚,台湾这颗棋子真正的用途是牵制中国发展的战略诱饵。他们最希望的是两岸长期维持“不统不独”的模糊状态,既能靠军售赚钱,又能用台湾问题搅乱中国发展节奏。 一旦台海真的爆发冲突,美国反而陷入两难:直接出兵等于和中俄两个大国同时开战,不出兵则信誉扫地。所以你看拜登政府时不时敲打民进党别搞过头,就是怕玩火自焚。这种微妙的平衡游戏,哪里是蔡正元口中“资产不足不敢打”的线性逻辑能概括的。 回过头看,蔡正元的言论之所以在岛内引发讨论,本质上反映了部分人对大陆战略意图的揣测和焦虑。但他们可能忽略了,大陆对台策略早已超越简单的“打或不打”二元选择。 如今解放军机舰常态化巡台、经济融合政策持续推出、国际社会一中共识不断巩固,这套组合拳正在静悄悄改变台海格局。而岛内兵源短缺、装备不适、抗压能力弱等问题,反而随着时间推移愈发凸显。此消彼长之下,大陆其实掌握着越来越大的战略主动权。 所以真正的关键或许不在于那三万亿美元资产是否安全,而在于大陆是否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到可以承受所有潜在代价。 这笔账里既有金融风险,更有军事成本、政治影响和民族长远利益。至于美国会不会冻结资产,说到底那只是个战术变量,而实现国家统一,却是中国不会动摇的战略定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