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年轻女子在广州游玩时,被一名非洲男子搭讪,死缠烂打跟着她索要微信。女子实在没

松林中静思的隐士 2025-11-11 11:02:04

外国年轻女子在广州游玩时,被一名非洲男子搭讪,死缠烂打跟着她索要微信。女子实在没招了,碍于面子,勉为其难的加了他。 女子叫莉娜,是德国一所大学的交换生,之前在杭州学习汉语,这次趁假期来广州深度游。 加完微信的那一刻,莉娜快步走进附近的地铁站,心里直犯嘀咕:“只是礼貌性配合,应该不会有后续吧?” 可她刚坐上前往陈家祠的地铁,手机就开始不停震动。点开微信,对方已经发来了七八条消息,有带着夸张表情的“美女在吗”,有询问她住址的“你住哪个酒店,我明天去找你玩”,还有直接发过来的转账二维码,附言“能不能借我500元,下周发工资就还你”。 莉娜看得眉头紧锁,指尖悬在屏幕上迟迟不敢回复。在杭州学习的半年里,她也遇到过主动打招呼的陌生人,但大多点到为止,从没有过这样直白又唐突的要求。她原本以为,广州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外籍人士众多,大家都会遵循基本的社交边界,可眼前的情况让她有些始料未及。 接下来的几天,这名男子的消息就没停过。有时是凌晨两点发来的语音,夹杂着模糊的音乐声和醉醺醺的表白;有时是发来一堆自己的生活照,要求莉娜也回发私照;甚至还打探她的行程,说要“惊喜偶遇”。莉娜试着委婉拒绝,说自己行程紧凑,不方便见面,可对方完全无视她的暗示,反而变本加厉,威胁说“如果不见面,就去你可能去的景点蹲你”。 这让莉娜彻底慌了。她原本计划去沙面、上下九这些热门景点,现在却因为害怕遇到对方,只能临时调整路线,甚至不敢单独出门。有天晚上,她在天河城逛街,突然收到对方发来的照片——竟是她正在挑选广式点心的背影,配文“我看到你了,快过来找我”。莉娜吓得立刻躲进卫生间,给在杭州认识的中国朋友发消息求助,朋友让她赶紧拉黑对方,并且联系酒店前台说明情况。 拉黑的那一刻,莉娜长舒了一口气,却也忍不住有些委屈。她喜欢广州的烟火气,喜欢早茶里软糯的虾饺,喜欢老城区里斑驳的骑楼,可这段不愉快的经历,让她对这座城市的好感打了折扣。她实在不明白,为什么只是一次礼貌的妥协,会变成这样的困扰。 其实,莉娜遇到的情况,并非个例。作为中国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广州目前常住外籍人士超过8万人,涵盖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非洲籍人士占比约30%(数据来源:广州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支队2024年统计)。绝大多数外籍人士都是来广州工作、经商或学习,遵守当地规则,融入城市生活,但确实有少数人利用国际化城市的包容,做出过度搭讪、骚扰他人的行为。 这背后,既有文化差异的因素,也有个人边界感的缺失。在部分国家,街头搭讪是常见的社交方式,但“尊重对方意愿”是基本前提;而在我国,多数人更习惯“循序渐进”的社交节奏,死缠烂打的索要联系方式、过度打探隐私,本身就超出了正常社交的边界,属于不礼貌甚至骚扰行为。莉娜的困扰,本质上是“无边界的搭讪”与“对个人空间的尊重”之间的冲突,和种族、国籍没有任何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广州相关部门早已关注到这类问题。近年来,广州在重点商圈、景点增设了多语言警示标识,明确“禁止恶意搭讪、骚扰他人”,同时加强了街头巡逻力度,遇到类似纠纷会及时介入调解。莉娜后来在酒店前台的建议下,拨打了广州旅游服务热线咨询,工作人员不仅安抚了她的情绪,还帮她查询了景点周边的安全点位,让她后续的行程顺利了不少。 这次经历也让莉娜有了新的感悟。她在社交平台分享:“广州是座很包容的城市,我遇到过很多友善的本地人,比如给我指路的阿姨、帮我翻译菜单的店员。但不管在哪个国家,遇到过度纠缠的搭讪,都不该碍于面子妥协,直接拒绝、保护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她的分享引发了不少网友共鸣,有人留言说“搭讪的底线是不打扰”,也有人说“国际化不是无底线包容,尊重是相互的”。 跨国交流的基础,从来都是相互尊重与边界感。无论是外籍人士还是本地居民,在享受城市包容的同时,都应该遵守公共规则,尊重他人的意愿和空间。广州的魅力,在于它能容纳不同肤色、不同文化的人在此共处,但这种共处,必须建立在彼此尊重的前提下。 真正的国际化,不是表面上的人员混杂,而是不同群体之间能够平等相待、互相理解。莉娜的经历提醒我们,不管是搭讪还是相处,守住社交边界、尊重他人选择,才能让跨国交流更和谐,让城市更有温度。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0
松林中静思的隐士

松林中静思的隐士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