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股“可怕力量”已接手俄罗斯工业,可这次不是美国,而是中国!不少人以为,西方制裁(大众、丰田撤离)会完全摧毁俄罗斯的汽车工业,其实错了!普京正利用“真空”,成功“捕获”了中国全套工业体系:从长城的图拉工厂,到宁德时代的电池包,再到11家中国零部件企业“落户”,普京正“笑到最后”! 自从俄乌冲突之后,西方对俄罗斯搞了一波又一波制裁,汽车行业首当其冲,那些以前在俄罗斯卖得火的西方牌子,说撤就撤,说卖就卖,有的象征性收点钱就把工厂转手,有的干脆直接清算业务,留下一堆烂摊子。 俄罗斯本土汽车产业本来就不算强,很多零件都得靠进口,这些牌子一撤,立马就陷入了没车可造、没零件可换的困境,消费者想买车没的选,手里有车坏了没人修,连汽车保险都跟着涨价,整个汽车市场乱成一团。 所有人都以为,俄罗斯汽车工业这下要彻底垮了,毕竟以前大部分市场都被西方和日韩牌子占着,本土牌子根本撑不起来。 可谁也没料到,事情居然往完全相反的方向发展了,西方牌子撤走留下的空白,没等别人动手,就被中国工业体系稳稳接住了,不是简单地把车运过去卖,而是从头到尾的全链条入驻,从整车生产到零件供应,一步到位填满了这个缺口。 长城早就布局了,在俄罗斯建了个从头到尾都能生产的工厂,从冲压到组装,所有工序都能在当地完成,生产的车型在当地很受欢迎。 奇瑞、吉利这些牌子也没闲着,纷纷跟进,要么在当地建厂,要么和当地经销商合作,接管了不少以前西方牌子的销售渠道,以前卖大众、现代的店面,慢慢都换成了中国汽车的标志,卖车的地方也越来越多,俄罗斯街头到处都能看到中国汽车的销售点,数量比以前翻了好几倍。 光有整车还不够,汽车跑起来离不开各种零件,宁德时代的电池工厂也在俄罗斯落地,专门给当地生产的中国汽车配套。 还有十多家中国零部件企业,跟着整车厂一起“落户”,生产从玻璃到安全系统,从内饰到发动机的各种零件。 以前俄罗斯修车得等进口零件,少则几周多则几个月,现在本地就能买到中国造的零件,又快又方便,维修成本也降了不少。 这事儿表面看是中国企业抓住了机会,实际上背后全是双方的战略考量,普京心里门儿清,西方制裁虽然狠,但也给俄罗斯创造了一个摆脱依赖的机会。 以前俄罗斯汽车市场被西方牵着鼻子走,核心技术和供应链都捏在别人手里,人家一撤就陷入被动,现在借着这个空缺,把中国完整的工业体系拉过来,既解决了当下的用车需求,还能带动本土产业升级,这么好的事儿自然要大力支持。 俄罗斯政府给了不少政策便利,税收上有优惠,还搭建了合作平台,就是想让中国企业能长久待下去,真正扎根。 中国这边也不是单纯为了卖车赚钱,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这么多年,早就形成了全世界都少见的完整产业链,从整车设计到零件生产,从技术研发到售后服务,啥都能自己搞定。 国内市场竞争激烈,正好借着这个机会把过剩的产能和成熟的技术输出去,不只是卖产品,更是把整套生产和管理经验带出去,真正实现全球化布局,而且俄罗斯是个大市场,拿下这里,还能辐射周边国家,相当于打开了一个新的出口通道。 不过这事儿也不是完全没挑战,俄罗斯不想只当中国汽车的销售市场,更希望中国企业能在当地多投资生产,而不是单纯出口,所以后来也出台了一些政策,提高了进口汽车的相关费用,倒逼企业本土化。 中国车企也在调整策略,有的扩大当地工厂产能,有的和俄罗斯企业联合研发,深化利益捆绑,毕竟要长久合作,就得照顾到双方的需求,不能只顾着自己赚钱。 不过这事儿最打脸的就是那些搞制裁的西方国家,他们以为靠施压就能让一个大国屈服,就能摧毁一个国家的产业,却忘了世界上没有永远的垄断,只有永恒的利益。 制裁堵死了一条路,反而让俄罗斯找到了更好的合作伙伴,让中国工业有了更大的展示舞台,俄罗斯汽车工业不仅没垮,反而借着这个机会实现了转型,中国汽车也借着这个机会真正走向了国际主流市场,这是当初那些制裁者万万没想到的。 真正强大的产业不是靠封锁就能打垮的,真正稳固的合作也不是靠施压就能拆散的,中俄汽车产业的合作,给全世界展示了什么叫互利共赢,什么叫逆势破局。 大家觉得中俄这种产业合作还能延伸到哪些领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