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核磁共振仪,以前飞利浦卖我们3000万。后来,我们自己研发出来了,他扭头就卖280万。这中间蒸发的2720万,是什么?完全是被掠夺的“垄断税”,和被耽误的“救命时间”。 这 “垄断税” 有多狠? 飞利浦这些外企,早把核磁共振仪的核心技术攥在手里,全球就那么几家能造,他们说了算。 其实一台核磁仪的硬件成本,撑死了也就几百万 —— 磁体用稀土材料,线圈靠精密加工,软件是长期迭代的成果,但这些成本早被他们通过全球销售摊薄了。 可到了中国市场,因为咱们造不出来,他们就敢把价格翻好几倍,3000 万里头,一大半是 “垄断利润”。 医院买了设备,只能把成本转嫁到患者身上,以前做一次头部核磁要 800 多块,普通老百姓要是没医保,可能就舍不得做,结果小毛病拖成大问题。 更让人心疼的是被耽误的 “救命时间”。 以前基层医院根本买不起 3000 万的核磁仪,连县城医院都得靠一台设备撑着,患者排队得等半个月甚至一个月。 有个老家在县城的朋友说,他父亲之前总头晕,想去做核磁,结果医院排满了,等了 20 多天才能做,还好最后查出是轻微脑梗,要是换成癌症,这 20 多天可能就错过了最佳治疗期。 那时候全国像这样因为设备不够、价格太贵耽误治疗的患者,真不少。 直到国产核磁仪出来,情况才彻底变了。 280 万的价格,基层医院也能买得起,现在很多乡镇卫生院都有了小型核磁仪,患者在家门口就能做检查,费用也降到了 300 多块。 飞利浦为啥降价?因为再不降,就没人买他们的设备了 —— 国产设备不仅便宜,还能根据中国医院的需求做调整,比如优化基层医院需要的快速成像模式,比进口设备更接地气。 这事儿也给咱们提了个醒:不管是医疗设备、芯片还是高端机床,只要咱们自己造不出来,外企就敢漫天要价,咱们就得付 “垄断税”,还得担着 “耽误救命” 的风险。 只有自己搞研发、掌握核心技术,才能打破垄断,把价格拉回合理区间,让老百姓享受到实惠。 这 2720 万的 “差价”,既是对过去垄断的反击,更是咱们自主创新的 “军功章”—— 证明只要肯下功夫,咱们也能造出好设备,再也不用看别人的脸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