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没人再提叙利亚了?很简单,因为各方都吃饱了。现在的叙利亚名义上还是个国家,

温不樊人世间 2025-11-10 17:25:57

为什么没人再提叙利亚了?很简单,因为各方都吃饱了。现在的叙利亚名义上还是个国家,但实际早被各方势力啃得七零八落,连地图上的边界线都成了摆设。   叙利亚的故事不再关乎冲突,而关乎一场瓜分盛宴后的“资产管理”一个国家如何被肢解、掏空,并最终被世界遗忘。   叙利亚当前的政治图景,与其说是一个国家,不如说是一个被故意打碎的容器,名义上存在于中部的过渡政府,实则是一个权力真空的象征,其控制区不足国土三分之一,既无统一的财权调动资源,也无能力号令四方的武装。   国家边界早已沦为地图上的虚线,而其治理的虚弱,恰恰是外部势力乐见其成的“稳定”局面,因为它为后续的分割与控制提供了完美借口。   在这片被掏空的土地上,事实性的“诸侯”早已各立山头,东北部的库尔德人手握国家最重要的油田与粮仓,北部的“国民军”是土耳其的势力延伸,南方的德鲁兹民兵则自守一隅。   这种四分五裂的局面,与其说是混乱,不如说是一种被默许的新秩序,而秩序崩溃的代价则由平民承担:全国超过九成人口挣扎在贫困线下,公务员月薪不足600元人民币,曾经的中产阶级连吃饱都成为奢望。   当国家沦为一个地理名词,其人民的苦难也就失去了被叙述的价值,更深层的肢解,发生在经济层面。   战后的“重建”并未带来希望,反而开启了一场以资本为武器的二次掠夺,各国不再满足于地缘影响力,而是将叙利亚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滴石油都视为待变现的资产。   美国的策略尤为直白,其军事存在已从模糊的“反恐”口号,转变为毫不掩饰的“资源驻军”。   美军驻守在代尔祖尔油田旁,确保这笔本该属于叙利亚人民的财富,成为其操控地区格局、并为美国及沙特资本入场铺路的筹码。   与此同时,海湾国家与欧洲资本也蜂拥而至:沙特用援助换取能源特权,阿联酋则拿下了地中海关键港口塔尔图斯的管理权,欧盟则试图通过金融援助控制其银行系统。   这些以“重建”为名的项目,如5G网络和城市地铁,全靠出卖国家未来的债务换取,无异于用主权去抵押一笔永远还不清的高利贷。   就连土耳其也通过控制幼发拉底河上游的水坝,牢牢扼住了叙利亚的农业命脉,将水变成了可随时拧紧的阀门。   这场隐蔽的经济瓜分,由一张坚不可摧的军事网络所支撑。每个外部玩家都在叙利亚钉下了自己的“地缘铆钉”,确保这盘棋局被永久锁定,使任何形式的国家统一都化为泡影。   俄罗斯视其在塔尔图斯港和赫梅米姆的军事基地为不可动摇的底线,这是其在地中海唯一的战略支点,为此不惜继续扶持旧政权的残余势力。   以色列则更进一步,不仅巩固了对戈兰高地的占领,更单方面在叙利亚境内划出“非军事区”,以每年超过三百次的空袭作为后盾,将安全边界推进到邻国腹地。   而伊朗在失去官方盟友后,迅速调整策略,转而通过其代理人民兵网络,维系着横贯中东的“抵抗轴心”,展现出更灵活的渗透能力。   这张由军事基地、代理人武装和单边安全区构成的铁幕,彻底固化了叙利亚的分裂状态,让任何内部整合的尝试都显得微不足道。   世界之所以不再谈论叙利亚,是因为它已被彻底“消耗”完毕,当一块土地的地缘、资源、金融乃至未来都被瓜分殆尽,它就不再是值得争夺的猎物,而仅仅是一具被秃鹫分食干净的残骸。   叙利亚的悲剧并非一个孤例,它或许预示了一种国家消亡的新范式:在21世纪,一个国家无需从地图上被抹去,只需将其主权剥离,使其人民边缘化,再将其资产分门别类地打包出售,它便已在实质意义上不复存在。   有网友认为“叙利亚国家博物馆的全部文物可都在中国啊,他们还要不要了”   还有网友认为“叙利亚今天的命运,其实是叙利亚人民选择的结果。没有国家安全哪来的生活稳定,没有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哪来的幸福感满满的岁月。”

0 阅读:0
温不樊人世间

温不樊人世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