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委会”出来放话了! 在我们对“台独”分子警告称,“收手吧,否则下一个就是你

小奇科普档案 2025-11-10 12:15:28

“陆委会”出来放话了! 在我们对“台独”分子警告称,“收手吧,否则下一个就是你”之后,11月9日,“陆委会”放话声称,中共妄图迫使国人自我审查,形塑寒蝉效应,对于此等极其恶劣、猖狂的手法。 该会予以最严厉谴责。中共相关作法已违反国际公约,其目的是为形塑所谓对台治权覆盖,企图诉诸国际社会,中共对台湾拥有治权。 这场风波其实有迹可循。从今年年初开始,大陆方面就屡次强调对于“台独”分裂活动的惩治不会手软。尤其是今年8月,国台办点名了几位“顽固台独分子”,还推出了配套的法律措施。 让这些人不仅无法在大陆活动,还面临资产冻结等后果。这些操作并非突如其来,而是多年政策的延续,只不过现在更具象更具体。 大陆的立场一直没变,那就是一个中国原则不可动摇,反“独”促统是底线。台湾当局自己也不是不知道这一点,但他们总是选择性忽略。 这次“陆委会”之所以那么紧张,跟近期大陆频频出手不无关系。不只是喊话,还附带了法律工具,力度比以往都大。 更关键的是,这些措施不仅对“台独”分子本人有效,还可能波及到其家人、资产乃至海外活动的便利性。等于说,不只是封口令,而是全面封堵。 面对这种局势,“陆委会”当然要回应,不然对岛内支持者无法交代。但他们的回应方式似乎也越来越套路化,基本就是“谴责+指控+国际公约”三件套。可问题是,国际社会并没有照单全收。 大陆方面的策略其实早就不只是喊话,而是逐步走向制度化、法律化,这一点从近年来的《反分裂国家法》到具体的“台独清单”都能看出来。 而且,不再局限于两岸之间的语境,而是试图通过法律语言走向国际。比如这次警告“下一个就是你”,并不是空口说白话,而是背后有明确的法律依据。 换句话说,这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操作,不是简单的政治表态。这一点让岛内一些人开始感到压力,甚至有媒体开始讨论“寒蝉效应”是不是真来了。 但说到底,这种所谓的寒蝉效应,其实并不是针对普通民众。大陆明确表示,打击的是“台独”顽固分子,而不是普通台湾同胞。这点在多次记者会上都有强调。 可“陆委会”总喜欢混淆这个界限,把打击“台独”说成是打压台湾民众的言论自由,显然是在带节奏。但问题是,这种节奏现在已经越来越难带了。 尤其是国际上对“一中原则”基本都有共识,在这种背景下,“陆委会”说大陆“违反国际公约”,听上去就有点自说自话的味道。 其实回头看一下历史也能看出端倪。类似的操作不是第一次出现。早在2016年“台独”势力上台后,大陆的反应就已经逐步升级。 而每一次升级,岛内就会有一波“强烈谴责”,再伴随着“国际社会不会接受”这类话术。但现实是,这些谴责并没有什么实质效果,大陆的政策照样推进,国际社会也没有因此改变立场。 甚至连一些西方媒体都开始用“大陆在用法律工具强化主权主张”这种说法来报道,而不是一味站在“陆委会”那边。 这次事件还和最近国际局势有点关系。比如中美关系逐渐稳定后,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调门明显下降,不再像以前那样频繁干涉。 而欧洲一些国家也开始重新评估与中国的关系,不再一味追随美国。这些变化让“陆委会”那套“国际公约说辞”越来越站不住脚。 尤其是当大陆把打击“台独”纳入法治体系后,外部国家更难找到插手的借口。岛内一些清醒的人也意识到,以前那种靠外部撑腰的日子可能真的过去了。 现在的局面,说白了就是一个现实对抗幻想的过程。大陆一步一步用实际行动收紧对“台独”的限制,而台湾当局还停留在用口水战维持“对外存在感”。 “陆委会”的这次发声,说重了是惯性操作,说轻了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反而是大陆的这句“下一个就是你”,让很多人开始重新考虑自己在政治表达上的分寸感。 毕竟不是谁都愿意为政治立场付出生活代价。所以说,这场风波看似只是一次“谴责与反谴责”的交锋,实则是两岸治理逻辑的直接碰撞。 一个在用法律立场稳固国家认同,一个在用政治口号维系权力结构。谁更接近现实,谁更能掌握主动,其实已经越来越明显。

0 阅读:409

评论列表

风间云潇

风间云潇

2
2025-11-11 09:52

跟台独分子废话那么多干嘛,杀就对了

猜你喜欢

小奇科普档案

小奇科普档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