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中不可忽视的两个因素:湿与瘀
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程迁延、病机复杂,临床治疗多以健脾养胃为本,但往往容易忽视湿浊内停与瘀血内阻两大关键兼证。
二者既是脾胃功能失调日久的病理产物,更是阻滞气机、耗伤正气、导致病情缠绵难愈的重要诱因。
1.湿浊内停:脾胃运化失常的绊脚石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多因脾胃虚弱、运化失司,致水液代谢失常,聚湿成浊、滞于中焦,形成“脾虚生湿、湿困脾运”的恶性循环。
湿邪黏滞重浊,盘踞中焦则气机壅塞,常见脘腹痞满不舒、食后胀甚、大便溏薄黏腻、肢体困重、舌苔厚腻、脉象濡缓等证候。
此证治疗核心在于先化湿、后健脾,切忌过早投用党参、黄芪等甘温补益之品——甘能助满,反会加重湿浊壅滞。
湿从寒化者,予平胃散、不换金正气散苦温燥湿、芳香化浊;
湿郁化热者,用清中饮、黄连温胆汤清热利湿、和胃消痞;
若湿阻胸阳见胸闷如堵、脘痛彻背,则以瓜蒌薤白半夏汤通阳泄浊,待湿浊渐化、气机调畅,再逐步兼顾健脾固本。
2.瘀血内阻:病情深化的信号标
久病入络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发展的重要病机,脾胃虚弱日久则气机不畅,血行滞涩而成瘀,瘀血内阻又会进一步影响脾胃气血濡养,加重胃黏膜萎缩。
其证候具有鲜明特异性:胃脘部固定刺痛、夜间尤甚,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舌下脉络青紫迂曲,胃镜下可见胃黏膜充血瘀斑、血管显露等表现。
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脾胃功能难复,此时需在调理脾胃基础上,佐以活血化瘀之法,选用桃红四物汤、失笑散等方剂,通脉络、散瘀滞以促气血流通。
当然,也不能仅凭病程日久便盲目化瘀,以免耗伤脾胃正气,反而加剧病情。
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切勿忽视湿与瘀的病理影响,辨清二者主次轻重,或先化湿、或兼化瘀、或湿瘀并治,方能切中病机要害,推动脾胃功能逐步恢复,实现病情向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