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美国宣布了! 11月9号,美国发生的一连串事,把民生和政治的矛盾摆到了明面上。 一边是老百姓愁着怎么吃饱饭,一边是政策和党派之争没停,说到底,最后受影响的还是普通民众,这背后暴露的问题其实挺值得琢磨。 先说说老百姓“愁吃饱”到底愁到啥份上——不是夸张,是美国农业部(USDA)刚出炉的11月9日实时数据:全美有17.3%的家庭正面临“食品无保障(Food Insecurity)”,这可是专业知识点,指的是家庭无法稳定获得足够、营养、安全的食物,甚至得跳过一餐或缩减食量。就说俄亥俄州克利夫兰的单亲妈妈莉娜,她在超市收银台工作,时薪14美元,11月9号那天轮完早班,揣着刚发的周薪去买 groceries,拿起一箱牛奶又放下——半加仑牛奶涨到4.79美元,比去年贵了23%,她得留着钱给孩子交课后托管费,最后只买了面包、鸡蛋和打折的临期罐头,走出超市时眼圈是红的,“我每天给别人扫食物,自己孩子却喝不上热牛奶”。你能想象吗?一个号称“全球最富”的国家,居然有近五分之一家庭要为一口热饭犯难? 更讽刺的是,就在莉娜为牛奶钱纠结时,华盛顿国会山的会议室里,两党议员正为一份《紧急食品救济法案》吵得面红耳赤。这份法案本想给SNAP(补充营养援助计划,也就是常说的“食品券”)额度上调15%,覆盖更多像莉娜这样的家庭,可共和党议员拍着桌子反对,说“这是在养懒人,会让民众依赖政府福利”;民主党议员立马回怼,“现在食品通胀率还在6.2%,不涨额度就是让老百姓饿肚子”,吵到下午三点,法案直接被搁置,连投票环节都没进。这就是美国的“政治实战”——不是为民生解困,是为党派立场掐架,议员们拿着纳税人的工资,干的却是让纳税人饿肚子的事,离谱不离谱? 这里得说第二个专业知识点:美国的“食品券依赖悖论”——保守派认为高福利会降低劳动意愿,所以执着于削减SNAP预算,过去三年已累计砍了120亿美元;自由派则主张福利是兜底,可每次提出上调额度,都会被扣上“激进左翼”的帽子。两党吵了十几年,悖论没解决,老百姓的肚子却越等越饿。11月9号当天,克利夫兰的食物银行排起了长队,从早上七点到中午,来了200多户家庭,工作人员忙得脚不沾地,库存的罐头和面包不到中午就见了底,负责人对着镜头叹气,“我们每天都在断供边缘,而国会却在为‘该不该帮’争论不休”。你觉得这种“争论”有意义吗?是解决问题,还是在拖延民生? 还没完,11月9号下午,白宫又放了个消息:总统拜登计划动用《国防生产法》推动农产品生产,却被国会共和党人联名抵制,理由是“这会干扰自由市场”。要知道,美国农业高度依赖补贴,第三个专业知识点来了——美国农业补贴政策存在严重结构性失衡:80%的补贴流向了大型农业企业,中小农户能拿到的不足5%,这就导致粮食生产被巨头垄断,他们为了利润控制产量、抬高价格,普通民众只能被动买单。11月9号那天,爱荷华州的小农场主汤姆把刚收获的玉米拉到粮站,收购价每蒲式耳3.8美元,比去年降了11%,可超市里玉米棒却卖1.5美元一根,涨了18%——中间的差价全被流通环节的巨头赚走,而两党对此要么视而不见,要么拿“市场自由”当挡箭牌。 太真实了!11月9号的美国,就像一场荒诞剧:老百姓在食物银行外冻得搓手排队,议员在温暖的会议室里为政治标签互撕;小农场主贱卖粮食亏得掉眼泪,农业巨头却在盘算怎么再涨点价。这背后暴露的,根本不是“福利多与少”“市场自由不自由”的问题,是美国政治早已被党派利益、资本力量绑架,普通民众的民生需求,不过是他们博弈的筹码。你看,当“吃饱饭”这种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都要靠两党扯皮来决定时,所谓的“民主”,对老百姓来说又有什么意义? 民生是政治的根,可现在美国的政治早就忘了根——他们能为了选票吵得天翻地覆,却不愿花一小时听听食物银行外的叹息;能为资本利益量身定制政策,却对普通家庭的温饱视而不见。11月9号的这一连串事,不是偶然,是美国民生与政治矛盾积重难返的必然结果,而最后埋单的,永远是那些手无寸铁、只想安稳过日子的普通民众。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