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东的无人配送站:18年赌局背后,66万快递员的饭碗怎么办? 2025年乌镇峰会,刘强东扔出“全球首个全无人配送站”的炸弹,炸懵了不少人。楼顶无人机盘旋,地面无人车穿梭,机械臂精准装货,整个站点见不到一个活人,这场景明年4月就要落地。比起“科幻照进现实”的兴奋,更多人攥着心问:全国66万京东快递员,要被机器人抢饭碗了? 要搞懂这事儿,得先回到2007年。那会儿淘宝还靠四通一达送货,一个包裹从卖家到买家手里得折腾一周,丢件破件是常事。 当时刘强东盯着一组数据睡不着:2006年中国物流成本占GDP近19%,一件货从工厂到消费者手里要搬7.2次,而欧美只占6%-8%,日本更是低到5%。这意味着企业利润被物流吞了,员工工资涨不动,消费者买东西还得为低效买单。 当时没人看好刘强东的决定,自己盖仓库、养快递员、买车,同行笑他“烧钱烧疯了”。可他赌的是“把商品放在离消费者最近的地方”,赌技术能啃下物流低效的硬骨头。 这一赌就是18年,如今京东有3600多个仓,北京分拣中心90%的活被机器人包了,无人卡车跑了70万公里测试,无人配送车的测试里程更是突破百万公里。现在要建的无人配送站,不是突然冒出来的噱头,是18年技术积累攒出的“硬菜”。 刘强东说,这东西能让5年内中国物流成本降到GDP的10%以内。别小看这几个百分点的下降,按去年14.1%的占比算,降到10%意味着企业一年能多赚几万亿净利润,有钱搞研发、给员工涨工资,整个经济能进入“降成本-提效率-增收入”的良性循环。 听着全是好事,可66万快递员的处境,才是这场革命里最扎心的问题。 刘强东在台上笑着说“未来员工可能每周只上一天班,甚至一小时”,这话背后藏着两层意思。 一层是技术确实能把人从风吹日晒、每天扛几百个包裹爬楼的苦活里解放出来,以后快递员只需在室内监控设备、处理异常订单,活儿轻了,收入未必降; 另一层是现实的残酷,无人配送铺开后,确实不需要那么多跑一线的快递员了。 有人觉得这是“技术解放人”,可咱得戳破一个真相。全国几百万快递员里,大多是进城打工的农民工、学历不高的中年人,他们背着养家的重担。你跟他们说“去学监控机器人”,不是所有人都能跟上。 再说培训能不能覆盖到每一个人?年纪大、学不会的人怎么办?老破小小区、农村、山区这些机器人进不去的地方,短期内还得靠人送,可长期呢?这些“边角料”区域的快递员,会不会成为被遗忘的群体? 其实没人能挡住技术进步的脚步。就像蒸汽机淘汰了马车夫,汽车取代了黄包车夫,流水线让手工作坊式微,每次变革都会有人被甩在后面,也会有人抓住新机会。 无人配送普及后,肯定会冒出专门维修无人机的工人、调度无人车的专员、设计配送路线的算法工程师,就像20年前没人知道“外卖骑手”是啥,现在这行养活了几百万人。 但有个问题必须问:省下的几万亿物流成本,会流向哪里?是真的给员工涨工资、降商品价格,还是进了股东的口袋? 如果技术只是让企业更赚钱、资本更肥,却让普通快递员陷入“要么转型要么失业”的焦虑,那这技术再先进,也少了点温度。 刘强东说“机器人不是替代人,是解放人”,可“解放”的前提,得是让大多数人能接住技术递来的“新饭碗”,而不是眼睁睁看着旧饭碗被打碎。 明年4月的无人配送站,注定会成为中国物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既是刘强东18年赌局的结果,也是一个国家从“物流高成本”向“效率革命”迈进的缩影。 但这场革命的成败,从来不只看技术多先进、成本降多少,更要看66万快递员,以及背后千千万万个普通家庭,能不能真正分享到技术进步的红利。毕竟,技术的终极意义不是“淘汰人”,而是让更多人过上更好的生活,这才是刘强东们该真正琢磨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