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的优势,电解液起火是关键。长远只是替代高端车型,液态电池守住中低端
不能凭空学习固态电池,先得了解现在主流的磷酸铁锂与三元锂电池的技术路线。图二的锂电池基本知识是必须的。再介绍下锂电池起火的原理。
锂电池起火爆燃,原因是电解液。注意正极材料、石墨负极、隔膜全都是泡在电解液里的,而且充分浸润增强导电率。有机碳酸酯溶剂和六氟磷酸锂,易燃、易挥发,闪点、沸点低,60-80度就加速分解,100度以上产生可燃蒸汽。六氟磷酸锂在85度以上开始分解,释放强腐蚀性、剧毒HF气体;有机溶剂高温下被正极释放的氧气剧烈氧化,产生大量热量和气体。温度稍高些就容易出事。
更可怕的是,充电时锂离子在负极表面不均匀沉积,形成树枝状金属锂。液态电解液无法阻止其生长,出现“锂枝晶刺穿”:尖锐的枝晶极易刺穿仅5-25微米厚的隔膜,正负极短路!短路了,电流是正常数十倍,局部升温速度超每分钟1000度!电车放在停车场,没碰撞也起火,往往是这个原因。更常见的是电池外壳破损或密封老化,电解液泄漏,腐蚀性强、有毒且易燃,遇高温或电火花会燃烧。泄漏电解液的燃烧是电池火灾的主要燃料来源。
总之,电解液是祸害。电池能取消电解液,就太幸福了。固态电解质可以!不可燃、无腐蚀、不挥发、不漏液,且能物理抑制锂枝晶生长。它从根本上消除了液态电解液的三大风险源:燃烧性、泄漏性、化学不稳定性,被认为是彻底解决锂电池安全问题的唯一路径。
固态电池另一个好处是,容量续航大增。主要是因为负极材料革命,石墨换成金属锂。金属锂当负极理论容量3860mAh/g,是石墨10.4倍!那为何液态锂电极不能换金属锂负极?因为充放电时会产生枝晶,刺穿液态电解液中的隔膜,短路起火。固态电解质硬度高,能物理抑制枝晶生长,而液态体系无法解决。固态电池取消了电解液系统减重,可用更多正负极材料来装锂离子。电压也提升了,电解液只能4.5V电压,再高会剧烈分解;固态电解质可耐受 5V以上电压,使正极可用高镍富锂锰基材料,理论容量从200mAh/g提升至300mAh/g。
说了这么多固态电池的好处,可以看出关键是把液态电解质换成固态电解质。要了解下“电解”是啥意思。
听到电解,直觉就是化学电解 ,用电分解物质(如电解水制氢),电流在液体里流动。19世纪电池发明时,只有液体能导电离子,故称为"electrolyte"(电解质)。实际电池里并没有化学反应,借用名词造成误解,实质是离子传导。液体进行离子传导方便,但固体也能离子传导,仍借用概念,叫固体电解质。固体电解质里电子在晶格之间跳跃,传输速度慢些,不如锂离子在液体里自由流动快速。
因此,固态电解质是 "具有离子导电性的固体材料" ,能在正负极之间传导锂离子。最成熟的是氧化物体系,如LLZO(锂镧锆氧)、LAGP(锂铝锗磷酸盐)。但最大缺陷是导电率仅为液态电解液的1/10-1/100,全固态时内阻过,因此要保留5%-10%液态电解液增强导电率,这被称为“半固态电池”。半固态的好处是安全性、能量密度、循环寿命、低温性能比液态电池全面改善。但是价格要贵一倍,快充性能差,安全性能提升有限(还是有液体只是半安全),生产难度大良品率低。半固态只会是过渡方案。
真正的全固态电池,用的是硫化物体系,如LGPS(锂锗磷硫)、LPSC(锂磷硫氯)。它 的离子电导率很高,接近液态电解液。业界多家公司都已经实现了续航1000公里以上、6-10分钟快充,是当前最被看好的终极电池技术路线。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搭配金属锂负极能量密度可达600Wh/kg。问题就是成本太高,是液态电池的5-10倍。电动车最贵的就是液态电池,固态电池还要贵很多。一个车光电池就50万起,没意思了,成本高到百万元的豪车都抗不住 。另一个问题是电池寿命,如果开三年就要换电池,豪车也受不了。豪车用户即使不考虑价格,要求长续航、5分钟快充和10年耐久,固态电池目前做不到。
总之,固态电池就是成本和性能要继续提升,让人用得起。现在好处是,固态电池已经知道是怎么回事了,有多种办法优化,有非常多的细节。2027年据说可以把固态电池的电芯价格降到1.0-1.5元/Wh,与磷酸铁锂0.3元/Wh、三元锂0.5元/Wh相比,只是2-3倍价格,会是"高端车可接受"了。如雷克萨斯旗舰搭载丰田固态电池,售价80-100万元;奔驰S级1342公里续航版定价超150万元。据说2030年能规模化量产,年产4万台级别。
长远来说,固态电池成本一定比液态电池高不少,无论如何中低端车型还是会用液态电池。说“日本固态电池取代中国电池”,都是不懂。固态电池,最多就是2035年后在高端市场实现大规模替代,中端市场固液并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