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球冠军李娜和姜山结婚15年,从不在家里做饭,很少去看望公婆,叫公婆为伯父伯母,

锴锐说科技文化 2025-11-08 17:45:40

网球冠军李娜和姜山结婚15年,从不在家里做饭,很少去看望公婆,叫公婆为伯父伯母,而姜山和公婆也都能接受。   2024年武汉的夏夜,李娜窝在沙发上看网球比赛回放。   姜山端来切好的西瓜,随口说:“妈刚才打电话,问咱们周末要不要过去吃饭。”   李娜抬头:“我让助理订了他们爱吃的武昌鱼,直接送过去,咱们下午带孩子去练球。”   结婚15年,这是他们的相处常态:不刻意讨好,却彼此默契。   这份默契,始于1996年的湖北省网球队。   14岁的李娜刚进队,攥着球拍站在角落,看着比自己高半个头的姜山和队友说笑。   作为师兄的姜山看出她的拘谨,训练结束后把一筐球放在她面前:“我陪你练多球,动作不对我喊停。”   那时候队里禁止谈恋爱,两人的交集都在球场上。   李娜被“魔鬼教练”余丽桥罚跑,姜山会偷偷在终点放一瓶温水;她手腕受伤没法拧毛巾,他就每天帮她把毛巾泡好拧干。   1997年李娜决定休学去美国训练,临走前,姜山塞给她一本笔记本,里面写着常见的英文网球术语和自己总结的训练技巧。   七个月后李娜回来,球技突飞猛进,看姜山的眼神里多了些不一样的东西。   1999年两人一起入选国家队,某次全国比赛后,姜山在操场边的槐树下表白:“我想一直陪你打下去。”   李娜没说话,把拧开的矿泉水递给他,算是默认。   可高强度的训练和比赛,让两人矛盾渐显。   李娜性子急,输了球就摔球拍,姜山总温和地帮她捡起来,劝她调整心态,次数多了,李娜觉得他“没血性”。   2002年,李娜突然宣布退役,拉着姜山去考华中科技大学。   那天在报名处,姜山问她:“不打球了,你甘心吗?”李娜说:“和你一起读书,比拿冠军踏实。”   大学四年,他们和普通情侣一样,一起去图书馆占座,在食堂排队打饭,姜山帮她补习数学,她陪姜山打羽毛球。   2006年毕业当天,姜山在校园的湖边求婚,没有钻戒,只拿了个网球拍:“以前陪你打球,以后陪你过日子。”   婚后不久,李娜看着电视里的网球比赛,突然说:“我想复出。”   姜山二话没说,辞去刚找到的工作,成了她的专职教练和后勤总管。   复出之路比想象中艰难,长时间没系统训练,李娜的体能跟不上,打比赛时频频失误。   2012年澳网失利后,她当着镜头冲姜山发火:“都怪你战术不对!”回到休息室,姜山递过毛巾:“我知道你不甘心,咱们好好复盘,下次打回来。”   这份包容,让李娜渐渐收敛脾气。   2011年法网夺冠,她在领奖台上说:“感谢我的丈夫姜山,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的我。”   赛场得意,家庭里却有外人不懂的磨合。   李娜11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后,她养成了独立疏离的性格,结婚后从没叫过姜山父母“爸妈”,只称“伯父伯母”。   姜山从没逼她改变,只是每次去看父母,都会提前跟老人解释:“李娜性子直,心里有你们。”   公婆也通透,知道李娜训练比赛辛苦,从不说闲话,反而常炖了汤让姜山送去。   2014年澳网夺冠后,李娜宣布退役,有了更多时间陪伴家人。   如今的她依然不擅长说软话,却会记住公婆的生日,提前订好蛋糕;依然不常去家里吃饭,却会把体检卡办好送过去。     主要信源:(澎湃新闻——李娜的“网后人生”:学会了和世界握手言和,幸亏我有姜山)

0 阅读:1
锴锐说科技文化

锴锐说科技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