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吃肉:3 种肉坚决不碰,2 种肉可常吃,稳血压还能补营养 农村人过日子,顿顿离不开肉香,可高血压朋友总犯愁:吃肉怕血压飙,不吃又馋得慌还没力气。其实高血压吃肉不用 “一刀切”,选对了能补营养,选错了才伤身,今天就给大伙说清这里的门道。 咱们先说说3 种坚决不碰的肉。第一种是腊肉、腌肉,农村过年常腌一缸腊肉,挂在屋檐下看着就香,可这肉里的盐比炒菜还多。高盐饮食会让身体存住多余水分,加重血管负担,血压自然往上窜,临床中不少老人就是因为冬天多吃了几块腊肉,血压突然升高住院。第二种是肥肉,像五花肉、肥羊肉,虽然炖着香、油花足,但里面全是饱和脂肪,吃多了会让血液变稠,血管壁堆上脂肪,血压想稳都难,尤其农村宴席上的扣肉、东坡肉,高血压朋友可得管住嘴。第三种是加工肠类,比如火腿肠、午餐肉,这些肉为了保鲜加了不少盐和添加剂,有的一根肠的含盐量就快到成人一天的需求量,常吃不仅升血压,还可能伤血管,实在要吃也得少尝两口。 再说说2 种可常吃的肉,放心吃还能补营养。首选鱼肉,农村河里的草鱼、鲤鱼,菜市场卖的海鱼都好,鱼肉里有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 Omega - 3,能帮着调节血脂,减少血管炎症,对稳血压有帮助。而且鱼肉嫩、好消化,不管清蒸还是煮汤,都能保留营养,每周吃 2 - 3 次,每次小半碗就够了。第二种是去皮禽肉,比如鸡肉、鸭肉,去掉鸡皮、鸭皮后,脂肪含量特别低,蛋白质又丰富,能给身体补力气,还不会给血管添负担。农村人炖鸡汤时,把鸡皮剥了再炖,油少一半,喝着更放心,炒鸡丁、炖鸭汤都是不错的选择。 很多农村老人觉得 “吃肉就升血压”,其实错在没选对肉、没吃对方法。高血压不是不能吃肉,而是要避开高盐、高脂、加工过的肉,选择低脂肪、高蛋白的肉。临床观察发现,规律吃鱼肉和去皮禽肉的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得更平稳,还不容易缺营养导致乏力。这是因为优质蛋白能增强血管弹性,而不饱和脂肪酸能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少血压波动的风险。 吃对肉的同时,烹饪方法也关键。农村人爱炖肉、炒菜,建议多采用清蒸、水煮、清炖的方式,少放油盐酱醋,比如清蒸鱼不用放太多调料,撒点葱姜就行;炖鸡肉时别放八角、桂皮这些重盐重味的香料,保持清淡才能让营养不白费。另外,吃肉时搭配点粗粮和蔬菜,比如玉米、芹菜、菠菜,膳食纤维能帮着代谢脂肪和盐分,血压更稳。 健康建议不用复杂,记住 “少盐少炸、选瘦选鲜”:买肉选新鲜的,不买腌的、炸的、加工的;烹饪少放油盐,多清蒸清炖;每周吃 2 - 3 次鱼肉或去皮禽肉,每次量别超一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