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佩斯vs赵本山!30年小品王之争,你投谁一票? 1950年出生的陈佩斯,浓眉

吉祥又如意 2025-11-08 17:05:17

陈佩斯vs赵本山!30年小品王之争,你投谁一票? 1950年出生的陈佩斯,浓眉如墨、眼神清亮,自带一身坦荡正气,舞台上造型简洁却极具辨识度——《警察与小偷》里的深色假警服歪着领口,袖口随意挽起,搭配挤眉弄眼的狡黠神态,刚正与俏皮的反差瞬间拉满;1957年出生的赵本山,标志性鞋拔子脸自带喜感,总戴着洗得发白的旧帽子,裹着厚实的东北棉袄,裤脚偶尔沾着“泥土气”,一抬眼、一努嘴,满是黑土地里的鲜活劲儿。 陈佩斯的小品,是用极致戏剧冲突撑起的“讽刺式幽默”。1984年春晚《吃面条》,他穿着简单白衬衫挽着袖子,端空碗“吸溜”的动作行云流水,眼神从期待到满足,再到撑得直瞪眼、扶着腰咧嘴的窘迫,每一个表情都精准戳中笑点。尤其是最后撑得直不起身还硬要逞强的模样,夸张却不浮夸,让台下观众笑得前仰后合,也让“小品”这个全新艺术形式一夜爆红。1990年《主角与配角》更是封神,他抢过朱时茂的枪挺胸抬头,汉奸装却硬凹正派姿态,那句“我演个配角怎么就这么难呢”,配上梗着脖子、眼神倔强的神态,用荒诞剧情戳中“职场配角的不甘”,笑着笑着就让人品出几分现实滋味。 那些年的春晚,全家围坐在电视机前,最期待的就是陈佩斯出场——灯光亮起时,爸妈放下碗筷,爷爷奶奶扶了扶老花镜,连调皮的孩子都乖乖坐好。他11次登春晚的作品里,《羊肉串》调侃缺斤短两的不良商贩,用夸张的吆喝和虚假的“鲜羊肉”桥段,撕开生意场上的小狡黠;《胡椒面》里仅凭肢体动作和眼神交流,就把公共场合的小摩擦演得妙趣横生,在无过多台词的情况下逗笑全场。这种“点到为止的锐”式讽刺,在当年相对宽松的文化氛围里,让观众既解气又过瘾,放在当下严格审核标准下,确实难再重现,也成了几代人心中不可复制的遗憾。 而赵本山的小品,是从生活里长出来的“家常式幽默”。1990年首登春晚的《相亲》,他穿着打补丁的蓝布衫,戴着旧毡帽,一口地道东北话唠着家长里短,把农村老汉的憨厚耿直演得活灵活现。2001年《卖拐》更是把生活化幽默推到极致:他戴鸭舌帽、穿宽松中山装,手里拄着拐杖,一上来就用“忽悠”语气拿捏住范伟,挑眉、撇嘴、拍大腿的小动作,活脱脱一个精明又接地气的农村能人。“走两步”“缘分啊”的台词,源自生活里的调侃,却被提炼成经典包袱,当年街头巷尾、校园车间,人人都能模仿两句,连春晚结束后的拜年短信都在传“缘分啊”,成了全民共享的语言密码。 赵本山21次霸占春晚舞台,把东北二人转的“说学逗唱”融进小品——《不差钱》里模仿阿宝飙高音,《卖车》里的顺口溜,都带着二人转的鲜活韵律。他的作品从农村彩礼纠纷到城市职场趣事,总能让观众对号入座:东北人看到家乡味,打工人听懂“忽悠”里的生存智慧,长辈们在家长里短中找到共鸣。就像当年全家守岁,赵本山一出场,满屋都是笑声,爸妈会念叨“这演的不就是隔壁老王吗”,爷爷奶奶跟着台词哈哈大笑,这种“老少咸宜的暖”式共鸣,让他的国民度无人能及。 两人的笑点逻辑截然不同:陈佩斯是“笑着戳现实”,用荒诞剧情撕开社会痛点,笑点里藏着思考;赵本山是“笑着暖生活”,用接地气的家常趣事制造欢乐,笑点里满是烟火气。如今小品审核趋严、创作同质化,更显两人当年“源于生活、敢于表达”的珍贵。文艺评论家雷达说:“陈佩斯定义了小品的艺术高度,赵本山拓宽了小品的受众边界。”作家余华也坦言:“陈佩斯的小品是艺术品,赵本山的小品是生活本身。” 当年围炉等春晚的我们已经长大,小品却难再重现当年的辉煌——没有了陈佩斯式的大胆讽刺,也少了赵本山式的生活共鸣,那些传遍街头的台词、全家爆笑的瞬间,成了全民共同的时代记忆。陈佩斯是开山立派的“小品宗师”,用艺术质感奠定行业基调;赵本山是全民追捧的“喜剧王者”,用国民影响力让小品走向鼎盛。 你心中的“小品王”是谁?最难忘的名场面是陈佩斯抢枪,还是赵本山“忽悠”范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投票! 本文信息出处: 央视春晚官方影像资料。 文艺评论家雷达公开点评 作家余华《谈中国喜剧》访谈。《中国小品发展史》相关记载 网络截图

0 阅读:1
吉祥又如意

吉祥又如意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