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的问题,唐朝整不明白,元朝整不明白,明朝也整不明白,但是硬是让清朝给整明白了

史叔温情 2025-11-08 16:41:49

西藏的问题,唐朝整不明白,元朝整不明白,明朝也整不明白,但是硬是让清朝给整明白了,说白了,起到最关键作用的不是打仗的士兵,反而是六十多岁的康熙,给整场战争定了调子。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一份来自数千里之外的战败急报,让年过花甲的康熙皇帝陷入了长久的沉默。那一年,他六十五岁,早已不是当年那个擒鳌拜、平三藩、三征噶尔丹的英武少年。   虽然岁月和国事耗尽了他的精力,但他知道,西藏这片辽阔而神秘的土地,唐朝用和亲怀柔,元朝借萨迦派间接管理,明朝大多采取宽松的“多封众建”,历代中原王朝都未能真正“整明白”的雪域高原,已经到了必须由他和大清,来一劳永逸解决问题的时候。   此前,西藏的局势如同一盘乱棋。蒙古准噶尔部的策妄阿拉布坦,趁着西藏内部的和硕特蒙古势力与本土贵族矛盾丛生之际,派精兵突袭拉萨,杀死了掌管西藏政务的拉藏汗。这不仅让西藏陷入了血雨腥风,更如同在清朝的西南边陲插入了一把尖刀。   准噶尔部是康熙的心腹大患,他们若完全控制西藏,就能联合青藏高原的宗教影响力,对大清形成扇形的战略包围。康熙第一次派出的援藏军队,因为轻敌冒进,在藏北荒原遭遇暴风雪和准噶尔骑兵的夹击,几乎全军覆没。   消息传回北京,许多大臣,或许是出于对皇帝身体的担忧,或许是被遥远的征途和恶劣的环境吓住了,纷纷上奏劝阻。“蛮荒之地,得不偿失”、“路途险远,劳师靡饷”……   他们都觉得,皇帝老了,国家也需要休养生息,为一个“名义上”归附的西藏大动干戈,实在不值。然而,他们都不懂,康熙看到的不是一片蛮荒,而是帝国的完整版图;他计较的不是一时的粮饷消耗,而是子孙后代的长治久安。   所以,他力排众议:“西藏是青海、云南、四川的天然屏障,如果被准噶尔部占据,那么边疆地区将永无宁日!”   接下来,康熙不再小打小闹,而是任命自己的皇十四子允禵为“抚远大将军”,代表皇帝亲征,授予他极大的权柄,以震慑全军和蒙古诸部。这个任命本身,就向天下宣告了清廷志在必得的决心。   同时,他兵分两路,命噶尔弼率川军从打箭炉出发,延信率陕甘绿营及蒙古诸部兵马从西宁出发,两路大军如同两只铁拳,遥相呼应,直捣拉萨。他的筹划细致入微,从粮草补给到联络西藏本地反对准噶尔的势力,如康济鼐、阿尔布巴等藏族领袖,都一一指示。   他更知道,这场战争不能只靠武力,更要赢得人心。于是,清军一路进军,一路宣扬皇帝是为拯救黄教、护佑藏民而来,最大限度地孤立了准噶尔军队。   战争的进程果如康熙所料,清军两路并进,势如破竹。在藏族民众的支持下,他们迅速击溃了已成孤军的准噶尔部队,在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成功收复拉萨。当清军的龙旗在布达拉宫前升起时,一个时代结束了。   但康熙没有止步于军事胜利,他开始了对西藏的“重塑”。他彻底结束了蒙古和硕特部对西藏的统治,将西藏的行政管理权收归中央。他册封格桑嘉措为“七世达赖”,并派皇子亲自护送入藏坐床,在宗教上确立了中央的权威。   同时,他任命有功的藏族贵族担任噶伦,共同管理西藏政务,并留驻了军队。   这一系列组合拳,彻底改变了此前中原王朝与西藏若即若离的关系,确立了清朝对西藏直接、有效、稳固的治理。   回望历史,唐朝的文成公主带去了文明与和平,但未能实现管辖;元朝的帝师获得了崇高的宗教地位,但行政仍委托于萨迦派;明朝的册封更多是象征意义。只有康熙,通过坚定的军事行动和精巧的制度安排,真正把西藏牢牢纳入到了国家的行政体系之中。   信源:《清史稿》、《清实录》   文|一阳 编辑|史叔

0 阅读:2
史叔温情

史叔温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