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台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不讳地说,没有大国支持的政权最终注定会成为别国的殖民地,比起落得个惨淡收场,他宁愿选择依附大陆。 富士康这些年绕了世界一圈,尝尽了甜头和苦头,最后还得靠大陆市场,富士康一开始就是在大陆土里长大的,郑州厂区曾经有几十万人一起上班,一个厂出口量能顶整个郑州外贸的绝大部分,低门槛的土地、减税还有一大批年轻劳动力,都是大陆市场给的,等到手机、电子产品需求爆发,富士康几乎什么都不用愁,这种产业链和市场规模其他地方给不了。 后来郭台铭看着美国风头正劲,喊着要去威斯康星州投资,要建超级工厂,还被美国总统公开夸奖,可美国本地工人不习惯富士康那套管理,供应链又全靠外地,运输、人力费都比大陆贵得多,发表完宏伟蓝图,最后美国产线差点成了烂尾,投资大缩水,招工根本达不到预期。 富士康也想过把产能搬到印度,还计划着占苹果手机很大一块份额,可印度基础设施不行,电经常断,工人不习惯高强度作业,生产出来的东西质量也不稳定,再遇上突发的工厂事故,停产、惹麻烦,连合作伙伴都不太满意,那边折腾几年,钱砸了,真正能交差的业绩却少得可怜。 越南成了“备胎”,富士康加紧投资新线试图分摊风险,但是越南毕竟体量小成本高,配套又比较弱,订单最后还是大部分回到了大陆的工厂,哪怕富士康四处“分身”,大陆始终是最大基本盘。 等折腾了一圈回头看,富士康依然离不开大陆,新能源、创新总部这些新项目还是优先选在郑州,全行业都看得很明白,想两头讨好根本不可能,生产线不是随便转移能复制出来的,大陆的劳动力、配套、运输、订单,哪个环节短了都不成。 这些现实摆在面前,郭台铭嘴上所谓的“依附”不过是对实际问题的退让,外面那些绕路是资本逐利下的试错和碰壁。 市场和订单就是硬道理,而看清这些的郭台铭转了一大圈,回来的理由其实一句话就解释清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