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李立群回到老家孟州找到了同父异母的大哥,见到大哥家一贫如洗,他拿出三

炎左吖吖 2025-11-08 12:59:11

1990年,李立群回到老家孟州找到了同父异母的大哥,见到大哥家一贫如洗,他拿出三笔钱说:“哥,这钱我已经帮你想好花哪儿了,别拒绝”。 1990年,台湾演员李立群带着父亲临终前的遗愿,第一次踏上河南孟州的土地。 他此行不为拍戏,不为访友,只为找到同父异母的哥哥李建宇,替父亲还上那句“对不起”,更要把这个被贫困压弯了腰的家族,重新托上生活的正轨。 故事要从1948年说起。 李立群的父亲李树桐是国民党基层军官,那年他随部队撤退台湾,被迫与河南老家的原配妻子和长子李建宇分离。 这一别,便是四十年。 在台湾,李树桐重组家庭,生下李立群和两个姐姐。 他总说“大陆有你们的娘和哥哥”,却因两岸隔绝,连封信都寄不出去。 李立群在台湾的眷村长大,听着父亲念叨“老家有地、有亲人”,却始终对那个“哥哥”没有具体印象。 直到1987年两岸通邮,一封信才揭开尘封的往事。 当年母亲在他三岁时病逝,哥哥李建宇靠种8亩旱地拉扯大三个弟弟,日子过得比黄连还苦。 1990年,李树桐病危。 弥留之际,他攥着李立群的手哽咽:“我没脸见你娘,没脸见你哥……帮我看看他们,若有本事,拉一把。” 这句话,让李立群始终记在心中。 他立刻动身,揣着父亲的照片和积蓄,往河南孟州赶。 五月的孟州,麦浪正黄。 李立群跟着地址找到村子最西头,三间土坯房歪在路边,茅草屋顶塌陷一角。 院里杂草齐腰,最显眼的“家当”是裂了缝的土灶台和几个空竹囤。 这就是哥哥李建宇的家。 他到的时候,李建宇正蹲在门口补锄头。 五十岁的人,鬓角白了一半。 听说弟弟从台湾来,手忙脚乱擦了擦手。 李立群喊了声“哥”,他愣了半晌,突然蹲在地上抹眼泪:“我娘走前还念叨,说你爹在台湾……” 那天中午,嫂子端上蒜汁捞面条,这是村里待客的最高礼遇。 李立群扒着碗里的面,看哥哥家徒四壁的屋,听嫂子说“你哥为了给你爹还债,把棺材本都掏了”,眼泪砸进碗里。 他这才知道,母亲早逝后,哥哥靠种地、打零工,不仅养大三个弟弟,还替父亲还了村里36户的债。 如今弟弟们成家,他仍守着8亩地,一年到头挣不到两千块。 当晚,李立群没睡。 他翻出随身带的10万台币,对哥哥说:“这钱,我帮你还了债。” 第二天,两人挨家挨户敲门还了债。 但李立群知道,还债治标不治本。 他留下30万台币,让哥哥推倒土坯房,盖起6间红砖大瓦房,又打了口手压井“往后喝水不用跑半里地”。 真正的改变,是那座红薯粉条厂。 李立群在台湾做过食品生意,知道当地红薯淀粉好,适合做粉条。 他再投50万台币,买了磨浆机、烘干机,请师傅教技术,还亲自跑郑州找销路。 1992年春,工厂投产,12个村民进厂做工,当年赚了3万多。 这在人均年收入不过几百块的孟州,简直就是个“天文数字”。 可李立群没止步于此。 他把工厂取名“立群农副产品公司”,教哥哥管账、跑市场,甚至带他去台湾考察。 李建宇从“面朝黄土”的庄稼汉,变成能谈生意的“李厂长”。 2005年,工厂升级为公司,带动周边3个村种红薯,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 李建宇的三个儿子,两个考上大学,一个跟着叔叔学做生意。 侄孙辈里,7个孩子有4个上了大学。 当年哥哥家“穷得供不起学”的窘境,彻底成了过去。 如今,李立群每年清明必回孟州。 而那张1990年拍的全家福,挂在李立群台北的客厅。 从1948年的分离,到1990年的重逢,再到如今家族的兴旺,李立群用行动圆了父亲的遗愿。 这不是“有钱了帮衬亲戚”的简单故事,是一个儿子替父亲偿还亲情债,一个兄弟用“造血”代替“输血”,让被海峡割裂的家族,重新长出了希望的根。 有人说,李立群的善举是“演员的情怀”。 可只有他自己知道,那是刻在血脉里的责任。 如今的孟州,红薯粉条远销全国,如今的李建宇,逢人就说“我弟是李立群”。 而李立群,依然每年往返两岸。 那条被海峡切断的线,早就在亲情的温暖里,重新接上了! 主要信源:(微信公众平台——李立群回大陆寻亲,在河南找到哥哥,看着哥哥穷得叮当响,说:哥,我来...)

0 阅读:0
炎左吖吖

炎左吖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