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开始反思,俄罗斯不该再防着中国,3年战争间他们明白了很多俄罗斯过去这些年对中

薛彤作琴 2025-11-08 12:29:29

普京开始反思,俄罗斯不该再防着中国,3年战争间他们明白了很多俄罗斯过去这些年对中国的提防,确实藏得挺深,尤其在远东开发和军工合作这两块,处处都留着心眼。 先说说远东开发这块,俄罗斯远东地区面积超过 620 万平方公里,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炭以及森林资源,可由于人口稀少、基础设施落后,长期处于开发不足的状态。 早从 2007 年俄罗斯推出 “远东开发计划” 开始,中国企业就表达了强烈的合作意愿,毕竟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地理位置相近,在能源、农业、物流等领域的合作有着天然优势。 但俄罗斯当时的态度却十分谨慎,比如在土地租赁上,早期规定中国企业单次租赁土地面积不能超过 10 万亩,租期最长 25 年,而且禁止将土地转租给第三方,这和对其他国家企业的政策相比明显更严格。 在能源合作方面,俄罗斯虽然同意修建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但在管道支线建设、资源开采权分配上,一直牢牢把控核心权益,中国企业只能参与下游的加工或运输环节,很难接触到上游的勘探和开采。 甚至在远东地区的港口建设上,俄罗斯也一度拒绝中国企业参与关键港口的运营,担心中国在当地的影响力过大,这种提防让很多原本能快速推进的合作项目迟迟无法落地。 军工合作领域,俄罗斯的提防心表现得更明显。要知道,中国曾长期是俄罗斯军工产品的重要买家,从苏 - 27 战斗机到 S-300 防空导弹,早期的合作确实推动了两国军事领域的交流。 但随着中国军工技术的不断发展,俄罗斯开始担心技术外流,在高端装备出口上处处设限。比如在第五代战斗机合作上,俄罗斯早年曾计划向中国出口苏 - 57 的相关技术,但后来却临时改变主意,只愿意出售整机,而且对战斗机的核心航电系统、发动机技术严格保密,不允许中国进行后续改装。 在海军装备领域,俄罗斯虽然向中国出口了 “基洛” 级潜艇,但在潜艇的声呐系统、武器控制系统等关键部件上,都做了技术简化,性能比俄罗斯自用版本低了不少。 更明显的是在导弹技术合作上,俄罗斯一直拒绝向中国出口射程超过 300 公里的巡航导弹,担心中国掌握相关技术后会影响地区军事平衡,这种技术上的 “留一手”,让两国军工合作始终停留在中低端层面,难以向更高水平推进。 而过去 3 年的战争,让俄罗斯逐渐改变了这种态度。战争爆发后,俄罗斯面临着西方全方位的制裁,能源出口受阻、军工生产压力增大、经济发展遭遇困境,这些现实问题让俄罗斯意识到,和中国深化合作不再是 “可选项”,而是 “必选项”。 在能源领域,西方对俄罗斯能源的抵制,让俄罗斯不得不加大对亚洲市场的依赖,中俄西线天然气管道的建设进度明显加快,俄罗斯也放开了远东地区部分油气田的开采权,允许中国企业参与上游勘探开发。 在军工领域,由于战争导致俄罗斯军工企业订单激增,产能不足的问题凸显,俄罗斯开始主动寻求和中国在军工产业链上的合作,比如在弹药生产、无人机零部件供应等方面,不再像过去那样严格限制,甚至愿意分享部分装备的维修保养技术。 更重要的是,在远东开发上,俄罗斯的政策出现了明显松动。2024 年,俄罗斯修改了《远东土地法》,取消了对中国企业租赁土地的面积限制,租期也延长至 49 年,同时还推出了税收优惠政策,中国企业在远东地区投资的项目,前 10 年可以免征企业所得税。 在港口合作上,俄罗斯同意中国企业参与符拉迪沃斯托克港的现代化改造,并且允许中国货物通过该港口进行中转,这意味着中国东北的货物可以通过俄罗斯远东港口更便捷地运往亚太地区。 这些政策调整的背后,正是俄罗斯对过去提防中国态度的反思 ——3 年战争让他们明白,和中国的合作不是 “威胁”,而是能帮助俄罗斯应对困境、实现发展的重要力量。 现在,中俄在远东开发和军工合作上的新项目正在逐步落地。比如中国企业参与开发的远东阿穆尔天然气加工厂,预计 2026 年建成投产后,每年能向中国供应 100 亿立方米天然气;在军工领域,中俄联合研发的重型直升机项目也取得了新进展,双方在技术共享上的程度比过去提高了不少。 这些变化都说明,俄罗斯正在放下过去的提防,用更开放的态度看待和中国的合作,而这种转变,不仅会影响中俄关系的未来走向,也会对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信息来源:俄罗斯远东发展部 2024 年《远东土地政策调整公告》

0 阅读:0
薛彤作琴

薛彤作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