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是研究生不如本科生,今年是本科生不如大专生,高中生不如中专生。这届学生用脚投票的真相是,教育赛道正在经历一场残酷的价值重塑,教育选择正在从阶层跃迁转向风险规避。 之前讲过,国家花大力气搞专升本,学生却自发选择“本升专”。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一所专科院校,2025年单独面向本科毕业生招135人,毕业后发专科文凭。网友吐槽:“读完本科读专科,不如少走四年弯路,这大学生不当也罢。” 万万没想到,当高考学生不上本科、抢着上专科的时候,中考学生也不上高中、抢着上中专了。广州轻工职业学校、广州交通职业技术学校两所中专院校的录取情况让人惊掉了下巴:中考录取最高分是716分,这个分数完全可以去广州六中、铁一中等重点名校。 还有上海,去年中考有12万考生,多达五分之一的人填报中本贯通,录取率还不到10%,比23%录取率的市重点还难进。上海商业会计学校一所中专院校,在上海高中的录取分数线达到677分,超过33所区重点高中的录取线,追平嘉定一中这样的老牌市重点。 这届初中生为什么抢着上中专? 简单来说,这是一次弯道超车。前面说过的中本贯通,就是学生初中毕业以后进入中职学习三年,随后无需参加高考,而是参加一次通过率95%的考试,就可以直接升入对应的本科高校。 这些对口的本科高校,比如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中本贯通的一些专业,接近10%的学生直接就业,甚至能进入中石油这样的单位。说白了,相当于从初三填报志愿就提前7年锁定了本科文凭,甚至是就业的门票。 那么,研究生不如本科生,本科生不如大专生,高中生不如中专生,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底层逻辑是中国经济转型期的两大错配。 一方面是人才供需的结构性断层。我们都知道,经济在换挡,很多传统行业就业岗位在减少。虽然我们在搞产业升级,但高端产业吸纳的劳动力有限。 另一方面,我们用40年走完发达国家百年工业化进程,但教育体系仍然沿袭流水线模式,教育的产出是连续的——每年1000多万大学毕业生,他们是等不起的。教育通胀还会导致学历套牢,再后面的一代人也只能在土木、计算机这些过剩专业里拼命卷、玩命卷。 对中国家庭来说,教育的投资回报率崩了。传统教育路径就像加杠杆投资,付出12年应试成本加4年大学学费,博取不确定的阶层跃迁机会。但现在大学学费一直在涨,有的专业5万每年,可大学毕业生月薪4000元就不错了。算下来,教育投资的回收期很长,读书致贫的风险加剧。至于阶层跃迁的机会,在经济上行期还是存在的,但现在的生存逻辑是“一本二本不如一个好的户口本”。 总之,时代不再奖励冒险者,所有人都在求稳,放弃越来越低的可能性,追求最大的确定性。内蒙古清华法学分数线被华东师大公费师范生反超,江西高分考生放弃清北冷门专业,投奔复旦热门学科。当这种学历避险开始蔓延,教育的终点就不再是梦想,而是适者生存。真相不是你不够努力,而是时代的收益率在下跌。
